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开展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全年共40家通过评审认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同比增长52.17%。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路径,积极组织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一对一”辅导培育,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入库109家,同比增幅289.2%,打造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
2、实施研发投入“双清零”计划。今年以来,全县无研发活动企业清零任务数22家,无研发机构企业清零任务数5家,通过入企进行研发费用归集指导,目前年度清零任务已完成。截止10月份,全县规上企业研发费用为45765.2万元,同期增速达32.85%。
3.开展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一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赋权工作,帮助我县开发区承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行政确认事项,新增1个认定登记点。二是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交易,今年1-10月份我县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62.5%。
4、积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指导乔康药业成功申报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县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我县智通新能源成功获批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双创平台建设,指导嘉盛纺织产业园通过市级众创空间备案。积极开展省级孵化器建设,填补全县无科技孵化器的空白。
二、存在问题
(一)规上企业研发活力不足。一是投入总量不大。2021 年我县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1.66亿元,同比增长15%,居全市第四位,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7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25%。二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满足于小富即安,趋利思想严重。从企业层面看,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规上企业15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企业2家,均被纳入“双清零”范畴。虽然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总企业的比例上涨至25.35%,但涨幅较低。另外,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净增数要低于规上企业净增数。三是统计质量不高。2021年全县53家规上企业报送研发经费投入3.43亿,但经上级统计部门核定后为1.663亿元,认定率还不到50%,这说明我县研发费用填报质量不高,政府部门指导不够。
(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不足。一是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不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还未打开局面,省级科创平台仅5家,在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不够明显,质量不高。二是双创平台培育力度不够,缺乏运营场地和团队,目前全县仅有市级众创空间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下一步我县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加强创新政策宣传抓落实。坚持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涉企政策的透明度、知晓度、满意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入企服务、政策宣讲、科技担保等活动用足用活各项涉企支持政策,大力营造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创新发展积极性。
(二)紧盯重点指标抓进度。针对重点工作指标进行再梳理、再分析,与承担重点考核指标的部门共同深入找差距、议对策,对已经完成的指标任务,要进一步挖掘潜力,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努力争先进位;对欠进度较大的指标任务,再次进行安排部署,层层抓好落实,确保重点指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深入推进“双清零”抓突破。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将研发投入工作列入工作重中之重。继续实施包保企业联系人制度,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工作指导,针对无研发费用、无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迅速开展清零行动,扩充我县研发投入的主要源头。向各企业负责人宣贯研发投入强度在高企认定、科技项目立项以及研发平台申报上是刚性要求,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着力提升创新指数抓协同。完善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聚焦科创企业培育、研发投入等难点、堵点问题,整合科技、经信、园区力量,统筹统计、财政、税务资源,优化管理服务体系,强化上下协同,高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合力推动企业创新意识,提升我县科技创新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