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强烈意识,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凝心聚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县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3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疑似病例43例,均治愈出院。疫情防控措施有力,筛查流调深入,较好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
(一)提高站位、坚决落实。疫情防控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全县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准把牢防控工作的着力点,紧盯疫情防控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切实增强战“疫”的信心决心。
(二)做深做细、夯实基础。多线合一抓好人员摸排。对武汉返乡来县人员进行核实登记,落实居家医学观察,发放“六个一”。通过火车票、航班信息、车牌流入、移动信号流入、“安康码”APP等大数据信息排查,核实中高风险地区来县人员信息。广调深查抓实流调工作。按照“应调尽调,扩大范围;宁可调空,不可漏人”的原则,县疾控中心流调队先后流调确诊和疑似病人69人、确定流调密切接触者1349人、流调境外归国人员41人。多措并举落实消毒处理措施。指导动车站、汽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各乡镇、各物业小区开展消杀工作,落实重点场所“一日一清扫”“一日一消毒”。组织消杀人员对6家集中隔离宾馆和1家流调队员应急作业留观宾馆进行预防性、随时性和终末消毒25次。
(三)细化措施、联防联控。优化宣传引导。持续通过各主流媒体以及户外大屏、乡村大喇叭等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健全信息发布、热点回应和即时辟谣工作机制。减少人员集聚。明令禁止全县所有集市、集会、红白喜事以及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对除超市、菜市场、药店外的其它经营性场所一律采取关停措施,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减少出行、严禁串门。严格疫区(疫点)管理。对汤家汇镇、关庙乡等疫情严重乡镇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限制人员进出,做到逢车必查、逢人必检。
(四)集中力量、落实“四早”。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将防控关口前移。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把住“三口”、严格“三关”、做好“三防”、落实“三消”。县人民医院预检分诊处共分诊患者20737人次,发热门诊接诊患者2717人次,感染科隔离病区共收治疑似病例及发热待排查病例112例,救治专家组共计会诊486人次。
(五)紧盯重点、分类施策。进一步抓好医学隔离观察对象服务管理,扩大管理密切接触人员范围,强化发热病人管理跟踪,加强境外返乡人员摸排管理。
(六)保障供应、补齐短板。县防控应急指挥部先后购买负压救护车2辆、红外远程成像设备18台,筹集各类口罩800万只、防护隔离服5万套、各类消杀用品100余吨,在优先保障一线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群众需求。
二、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疾控机构定位不清。2009年推进的新一轮新医改中,“预防为主”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公共卫生建设进度放缓,甚至停步不前,“重医轻防”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疾控体系建设滞后,基层疾控机构被逐步行政化、边缘化,职责功能定位不清,难以承担有效组织与协调部门的职责。
(二)公共卫生人员严重短缺。全县现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29家,民营医院1所,村级卫生室(站)和城市社区服务站345家。全县卫生从业人员2740人,其中从事公共卫生岗位专(兼)职人员只有152人(县疾控中心27人、卫生监督所13人、县级医疗机构21人、乡镇卫生院91人),专职人员85人,兼职67人,具有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学历21人(县疾控中心8人、县卫生监督所6人、县乡医疗机构7人)。
县疾控中心现有在编在岗27人(编制32人),其中,全额拨款编制22人、自收自支编制5人;人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普遍较低,无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30岁以下人员占33%,40岁以上人员67%,30至40岁年龄段出现严重断档现象。
(三)疫情监测能力不够。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意识不高,传染病依法报告观念淡薄。传染病防控前瞻性不够,在建设中未规划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预检分诊通道不合理,存在严重的院内交叉感染隐患。小区、学校、企业、车站、宾馆饭店、商场超市等人员流动大的场所发热监测、人员流动监测效果差、形式化,监测设施设备落后,不能快速监测体温异常人员。监测预警信息不畅,特别是疾控与医疗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共享较差。
(四)流行病调查能力不强。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县疾控中心只有7名流调人员,疫情期间从各级医疗机构抽调31人参加流调工作,由于抽调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较差,以致流调质量不高。流调方式与手段的落后,调查权限低下,不能第一时间与公安等部门共享手机信号定位、人员身份信息、人员流动信息等大数据,导致流调结果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大打折扣。
(五)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目前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面积约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为2003年非典后按照县级疾控机构需求配备,多年来一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检测手段落后,现有设施设备不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人员紧缺,仅有4名检验专业人员,设备的配置率和人员检测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
(六)应急物资储备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和储备基础设施,县疾控中心只有不足5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仓库,仓库面积和结构设置达不到要求。应急物资储备未能按照传染病疫情研判情况确定储备品种、储备数量,没有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使用机制,做到平战结合。物资管理手段落后,储备前瞻性不强,调配效率不高,特别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装备薄弱,缺乏超前性和科学性。
(七)传染病救治能力不够。院前急救存在短板,县级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系统不达标,23个乡镇只有13个乡镇卫生院有救护车辆,且缺少专职院前急救人员。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县人民医院感染病区收治能力不足,感染病区是2003年非典后建设的,其区域位置、建筑面积、床位设置、硬件配置均远远达不到救治要求,缺少负压病房和专属检验室及检测设备,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
(八)联防联控工作合力不强。县乡村(社区)三级联防联控意识不强,公安、交通、城管、市管等部门防控联动机制不健全,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管理部门与管理对象之间联防机制缺失现象,造成信息传递不畅通。
三、提案办理情况
(一)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抗疫国债和省政府专债,合理规划和配置全县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阵地建设。县发改委已批准《金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新建金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面积5300平方米,项目内容包括办公及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实验室1800平方米、应急物资保障用房2000平方米(应急物资储备中心1000平方米、作业用房1000平方米)。在县级医院新区建设传染病区,建设床位不低于60张。通过改建扩建方式,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规范建设预检分诊,建成具备隔离条件的发热诊室、留观病房和肠道门诊。目前,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2号)和安徽省编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保障工作的通知》(皖编办发〔2020〕9号)规定,县疾控中心编制比例为1.4/万人,县疾控中心编制要达到72人,县卫健委将积极协调县编制部门对县疾控中心进行增编。今年,县疾控中心正通过人社部门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人,目前正在报名中。
(三)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县医院建成全市首家县级PCR实验室,对所有住院病人、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实施扩大检测;县政府投入80余万,建成了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切实提升了全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截止到6月底,全县累计开展重点人群(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19132人次,开展农贸市场环境和重点食品采样863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疫情防控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四)加强卫生应急知识培训与演练。今年以来,县疾控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对各乡镇卫生院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3期次。6月29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公安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科商经信局、梅山镇政府等单位举办了金寨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演练,达到了检验锻炼应急队伍,提升实战能力目的。
(五)加强财政经费保障。县卫健委专题请示县政府,要求对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自收自支人员经费由县财政给予足额予以保障,减轻公共卫生机构经费压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委将围绕提案工作建议,从公共卫生应急网络建设、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逐项落实,切实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建设,为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卫生应急保障。
感谢您对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县卫健委 县疾控中心;联系人:廖家胜
联系电话:0564-7356718、7356922
金寨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年7月9日
抄送: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委督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