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24年工作成效暨下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24年重点工作成效
(一)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1.空气环境质量。截至11月18日,全县PM10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数据均值位列全市第2位,同比上升2.2%;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数据均值位列全市第1位,同比上升7.4%;臭氧(O3)浓度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2.2%,空气优良率全市第1位,同比持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第1位,与上年度同期相比我县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2.水环境质量。1-11月份,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西淠河、史河、竹根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县域内5个国控、1个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平均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响洪甸水库出水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目标要求Ⅱ类),红石嘴闸下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目标要求Ⅲ类),优于控制标准,无劣Ⅴ类断面;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 “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3.土壤环境质量。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5%,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优先保护类,县域内无污染地块。
(二) 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控。联合住建等部门对城区范围内(重点是大气监控站点5公里以内)所有建筑施工工地、拆迁工地逐一排查,实行清单化管理,共排查建筑工地20个,发现问题8个,均督促立行立改,严格落实建设领域扬尘防治“六个百分百”。二是加强餐饮油烟管控。联合城管部门,对省控站点周边5公里517家餐饮油烟企业进行摸排。督促各餐饮单位安装并正常使用油烟净化器,定期清理灶台,每3个月更换滤芯或过滤棉,从源头推进餐饮油烟问题整治。三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对涉及我县的40家企业全部完成排查,已完成源头替代37家,下剩3家企业因原辅材料无法替代,已邀请专家进一步论证说明。四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重新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排放源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检查重点涉气企业48家,累计发现问题31个,均督促立行立改。
2.扎实推进碧水攻坚战。一是加强断面水质目标管理。针对丁埠大桥断面2022、2023年汛期污染强度被通报问题,邀请省环科院专家持续对丁埠大桥断面上游污染进行溯源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定期调度整治进展情况,持续推进丁埠大桥断面水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未出现明显汛期污染强度影响。二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结合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施进程,新划定汤家汇镇、古碑镇、南溪镇、天堂寨镇4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申请撤销铁冲乡等6个乡镇共10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联合县城管局和各乡镇开展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污水处理厂排口、涵闸、沟渠等共计86处,发现问题3个;对全县37处入河排污口开展全覆盖巡查,发现问题2个,均督促整改完成。
3.稳步推进净土持久战。一是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指导我县海创等5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落实年度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和土壤隐患自查工作。二是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今年以来共完成84个“两公一住”地块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均未发现土壤污染风险。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天堂寨镇前畈村、斑竹园镇红源村、花石乡大湾村、吴家店镇飞机场村、槐树湾响山寺村5个行政村污水治理任务;积极认领并完成大湾、丁埠、龙马三个精品村污水治理提升项目。成功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类项目13个,争取2024年涉水类生态补偿资金8382万元,资金量全市第一。四是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完成梅山镇清水村边塘子沟渠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4.全力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一是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备查迎检工作。制定《督察协调保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备查迎检工作,全面、准确、及时提供调阅资料,对督察组移交的信访件和反馈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反馈、扎实整改。二是做好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截至11月18日,中央环保督察共转办我县15个信访件,其中不属实4件,属实的11件,已办结3件,剩余8件推进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共转办我县13个信访件,其中不属实4件,属实9件,已完成整改销号8件,下剩1件于11月底完成整改销号;下沉督察交办我县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销号4个,下剩1个整改时限为2026年12月底。三是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2024年一至三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整改措施清单涉及我县15个问题,已整改销号14个,下剩1个12月底完成整改销号。组织拍摄县级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4期、曝光典型问题72个,均督促落实整改。
5.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提炼挖掘“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新增铁冲乡李桥村发展“赏花经济”和关庙乡山核桃变身“黄金果”两个转化典型案例。二是推进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启动我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完成中期评估工作。三是积极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202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为“轻微变好”,争取转移支付资金9662万元,在全省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资金量全省第一。
6.全力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项目审批,助推项目落地。对接服务市局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6个,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47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自行备案项目35个。审批项目总投资约163.98亿元,环保投资约0.97亿元;自行备案项目总投资约61.90亿元,环保投资约1.5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