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兴衰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实力。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发展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县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建成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并配备了相关的设备和器材,以活动站点为依托,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部分乡镇村还举办了村文艺晚会,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仍然令人担忧。
一、查找问题抓关键,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把好脉
(一)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但利用率不高。虽然各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成程度比较高,但发挥的作用不大,对群众开放的程度不够,大多数都是大门紧闭,群众有意愿来活动却找不到人,活动场地受到限制,活动设备、器材还不是很完备。
(二)文艺爱好者很多,但缺乏文化带头人。由于受待遇差、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不愿意到农村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站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村中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能够带头组织活动的人很少,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活动队伍规模小,活动地点比较分散,文化消费规模趋于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所占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规模都相对较少,影响着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对基层的有关培训很少。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很多,但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有意愿学习,但没有培训学习机会,很多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大多都是通过自学,然后再教授群众。
(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较难推进。如油坊店乡的油马花鼓伞,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等兴起,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无人问津,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传承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
二、剖析根源找原因,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好方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城乡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基层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要在于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缩短城乡及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农村和农民才有条件和精力来发展文化,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改善。
(二)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困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的局面。一方面,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错误地认为文化建设只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参与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文化建设所开展的活动与群众所想、所盼有差距,比如一些村里的农家书屋里,找不到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导致文化建设活动脱离了群众。
(三)相关单位引导不够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缺失。仅靠农村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乡镇的正确引导和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技术指导等等,这些条件是许多农村农民所不具备的。一旦脱离了正确的规范和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相关单位既要正确引导群众发展农村文化,又要支持农民大搞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和发扬先进、积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科学谋划找对策,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鼓足劲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一定的阵地,文化建设就成了空中阁。因此,要增强“阵地”意识,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一是要加强阵地建设。对于那些已经流失的阵地要尽快恢复,对于文化设施尚不健全的乡镇村,要积极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为农民创造一个学习、娱乐的场所。二是要加强阵地管理。落实文化阵地管理责任制,专人专管,定期开放,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使思想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增加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良好场所。
(二)探索文化发展思路,激活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趋向。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确立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积极研究和探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健全完善规划编制。突出农村区域特点,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起点服务,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二是要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监督职能,整顿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提升农村文化旅游业整体水平。三是要加大农村文化产业政策扶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发展的金融、土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促使生产要素向文化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增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三)突出农村特色文化,强化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扶持优秀农村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群众打造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形成争相参与的文化氛围。系统打造农村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切实加强精品旅游景点开发,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四)培育优秀人才队伍,构建文化发展高地。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对基层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除建设利用好理论宣讲员、业余文艺骨干等传统宣传文化队伍外,还应注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设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等的发展。二是充实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县文化馆、文联、艺术协会、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为群众创作、表演贴近农村生活的节目。三是强化文化组织管理人员队伍。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乡镇文化机构工作。逐步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奖励基金,每年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努力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