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到2023年,全面完成全县居住小区和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和提升,以及未配建健身设施小区的配建工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身边健身设施全覆盖。
到2025年,全县新建全民健身步道不少于33公里,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达1.2块,县级“五个一”和乡镇“三个一”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面积超过 2.6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实现城市功能、体育元素、文化旅游等公共空间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基本形成“城乡有统筹、健身有地方、运动有技能、活动有氛围”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完善群众身边设施,奠定快乐健身硬件基础
1.制定建设“菜单”。根据省、市居民住宅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制定健身设施配建“菜单”,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2022年,全县新建或改扩建健身场地设施27个,建成洪家河体育公园。到2023年底,完成未配建器材小区配建和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配建健身场地设施35个、维修37个;收回县体育馆负一楼,全面维修改造,用于全民健身并对外开放;建设社区智能“百姓健身房”2处。到2024年底,新建标准体育场1个;到2025年底,新配建智能健身设施2处,打造智慧体育公园1个。
2.落实居住区体育设施。对已建小区坚持“应修尽修、应改尽改、应建尽建”,全面维修、改造、升级、补建体育设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科学布点,加快建设步伐,确保2023年底前完成。对新建小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并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各乡镇根据居民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全面改造升级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
3.加快健身步道建设。着力推动主城区城市健身步道建设。打造片线连接网络,启动城市健身步道“断头路”畅通工程,打通红绿灯阻隔,推动城市公园步道系统互联互通,逐步串通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节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居民片区、重要交通接驳点,实现连点成线。到2025年底,新建全民健身步道不少于33公里。在老城区打造史河两岸健走步道(青年路——梅山水库——大龚岭);串联贯通火车站——玉博园、木鱼山公园、桂花公园健身步道(骑行道);沿路规划建设老城区―新城区绿色廊道,用步道(骑行道)贯通新老城区。在公共健身步道加印“快乐健身步道”标识。继续推进“中国最长 华夏最美”红色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依托县域山地资源特色,继续建设“中国最长 华夏最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并结合我县红色资源,增加红色元素,升级改造为红色步道。2022年完成红军广场——梅山电站段红色步道改造,2023年至2024年完成梅山电站——火车站段改造。融合城市步道、登山步道形成立体化步道网络,打造集交通、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健身空间。
4.加大维保力度。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和乡村服务体系,场地器材实行属地管理,乡镇负责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确保健身设施安全使用。
(二)加强城市资源整合,拓展快乐健身运动空间
1.盘活可用资源。制定《金寨县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摸清城市空间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广场、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复合利用人防、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快乐健身驿站,并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嵌入配套。
2.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推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促进对群众开放,提高利用率。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一场两门、早晚两开”开放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2022年,首批19所学校落实“一场两门、早晚两开”,后期逐步增加。
(三)打造品牌赛事活动,营造快乐健身浓厚氛围
1.精心打造品牌赛事。引进承办国家、长三角、省、市赛事活动,提高引领带动作用。继续打造全国群众登山大会(金寨站)、安徽省全民健身徒步大会(金寨站)、“挺进大别山 千里走金寨”迎新年全民健身走等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在“周末杯”篮球赛基础上,升级打造全县篮球联赛,每年持续组织,培育新的群众性品牌赛事。
2.常态化举办全民健身赛事。鼓励群众自我健身,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办好县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县、乡四级联赛,以“快乐健身”为主题,利用节假日定期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广场舞、徒步等群众基础广泛的比赛,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开展健身气功、武术、花棍等赛事活动。每年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3.5万人次。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赛事管理和服务,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四)推广科学健身理念,筑牢快乐健身科学保障
1.加强健身技能培训。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动体育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常态化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游泳、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冰雪和类冰雪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培训,教会群众1―2项运动技能,全县每年培训不少于0.7万人次。
2.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成金寨县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与国民体质监测站结合,推广运动处方,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健身场所和晨晚练点科学健身指导全覆盖。开设快乐健身大讲堂,邀请专家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讲授科学健身知识。落实科学健身培训课程和认定体系,将科学健身培训课程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服务率。
3.加强科学健身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宣传手段,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宣传科学健身理念。依托县融媒体中心、金寨微旅游等新媒体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快乐健身行动理念和行动成果,全方位展示群众健身风采,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营造群众健身氛围。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三、支持政策
(一)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综合运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和自身财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省市返还的体彩公益金70%用于快乐健身行动。县财政将快乐健身行动有关资金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加强场地供给。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向社会公布。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
(三)兑现优惠政策。认真落实省、市制定的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设施的意见,依法依规在房租、水电气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补贴,并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补偿办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补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