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寨县气象局 > 本级政策解读 > 负责人解读
号: /202410-00019 信息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
内容分类: 负责人解读 发文日期: 2024-10-14 09:28:27
发布机构: 金寨县气象局 生成日期: 2024-10-14 09:28:27
来源单位: 金寨县气象局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名  称: 【主要负责人解读】金寨县气象局局长 程琴解读《六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定》  
文  号: 词:

【主要负责人解读】金寨县气象局局长 程琴解读《六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定》  

2024-10-14 09:28 来源:金寨县气象局 文字大小:[ ] 我要纠错 背景色:       

金寨县位于北亚热带边缘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影响,因此我县常有旱、涝、高温、雷暴、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出现。据统计,极端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人员死亡比重位列各类气象灾害之首。极端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2019年出现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干旱天气,2020年入梅后我县出现多次降水过程,强降雨造成我县大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一、制定《规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重大、责任重大。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抓细抓实各项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因此,加强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建立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是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须。

我县是气象灾害频发重发地区之一,暴雨(雪)、雷电、台风、大风、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频发。据统计,近30年来,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据民政部门统计,极端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人员死亡比重位列各类气象灾害之首,高达67%。极端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2021年夏,全国多地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特别是7.20郑州特大暴雨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损失,也暴露出政府在极端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举措,防范化解极端天气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最大限度减轻由其产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和韧性。为此,建立健全六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规章制度,是必须且迫切的。

(二)灾害性天气应对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主要依据是《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六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条例》、《预案》),虽然《条例》、《预案》规定了六安市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原则、规范了气象灾害防御各项活动并对应急指挥组织体系进行明确,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条例》制定较早,内容宽泛原则。《条例》2007年由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2018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主要从工作原则、部门职责、编制应急预案、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等角度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虽然对灾害应对措施进行了规定,但较为原则,具体应对措施不够完善,这也是地方性法规自身特点,需要政府层面进一步制定具体落实制度。

二是《预案》法律效力层级低,执行保障不够。目前,六安市在应对重特大气象灾害过程中,一般按照《预案》的规定执行,虽然《预案》在执行层面措施较为具体,但《预案》属于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级较低,导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应对措施建议性强、强制性较弱,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应急响应机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关联。为此,亟需从政府立法层面解决《预案》虽有可操作性但执行效力较低的问题。

三是共同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良好工作格局还需进一步完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制定并完善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政府规章,是形成良好工作格局的关键。通过规章的制定,构建应对灾害性天气的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动令”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夯实保障措施,有助于形成各方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共同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制定《规定》具有政策、上位法依据以及实践操作上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党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制定完善相应工作规范,2016年,制定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 号),着力从健全统筹协调体制、健全属地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三个方面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对制定《规定》起着重大指引性作用。除政策层面外,《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也进行了原则性指导和规定。2020-2021年省、市政府修订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应急指挥组织体系、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应急响应启动级别、灾害预警标准和强化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和完善。以上政策文件和上位法构成了制定《规定》的充分依据。

二、《规定》的主要内容

去年12月份,六安市政府以第22号令的形式印发了《六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定》。《规定》立足六安市灾害性天气特点,结合实际求实效,依法明确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职责和机制,为全市灾害性天气应对提供法治化、规范化保障。该《规定》共有22条,主要内容有九个方面。

一是突出六安市灾害性天气特点。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六安市实际,适用于六安市行政区域内的台风、暴雨(雪)、寒潮、高温、干旱、大雾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

二是突出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规定》明确了市、县(区)人民政府、乡镇街道的职责,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的协助作用。

三是突出不同社会主体的职责。《规定》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规定了政府职责、部门职责、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社会公众的职责,并根据不同类别的重点单位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四是突出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规定》第八、第九条着重强调灾害性天气应对的保障工作,就做好人财物保障、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制修订应急预案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规定》第十条突出政府、气象部门、乡镇社区、社会公众等主体对灾害性天气应对知识的宣传普及和科普教育。

五是突出递进式气象服务工作。《规定》第十一条到第十三条为明确了预警信号的发布、传播和解除方式,强调要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信息共享机制。

六是突出不同级别响应的应对措施。《规定》第十五条明确了不同级别预警响应的应对措施。第十六条着重强调红色预警响应的三停和交通管制等措施。第十七条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处置措施。

七是突出事后恢复的系列举措。《规定》第十八条要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第十九条强调核灾报灾、群众安置、分析总结、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工作。

八是突出法律责任。《规定》第二十条从对工作人员履责不力责令改正、依法处分和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两个方面,明确在灾害性天气应对中对相关违法违规主体的处置。

三、应对工作举措

围绕灾害性天气的应对工作,为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主体作用,我们强化科技支撑、上下联动、开放合作,并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一是摸清底数,依托全国第一次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气象灾害风险底数,形成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和预警服务对象清单。二是构建体系,完善全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形成以六安(大别山)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为核心,霍邱、霍山、金寨X波段天气雷达为补充的雷达拼图组网。围绕市政府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布局,推动在天气系统上游区、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汛河段、暴雨汇水区、雷达观测盲区、人口密集区和粮食主产区等地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三是强化业务,通过提升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和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服务。四是联防联动,健全气象灾害预警跨部门、跨地区应急联动机制,完善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探索建立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叫应提醒机制。

四、工作流程和机制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流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预报阶段、监测阶段、预警发布阶段和预警解除阶段。1、预报阶段:在气象灾害易发期,气象台每天数次定时发布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当预报未来0-12小时将有强对流天气影响时,值班人员会在加强气象卫星、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实时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严密监视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2、监测阶段:上游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或出现征兆时,在制作临近指导预报的同时发布或补发加强监视的指令,全时空无缝隙监视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区域、强度、时段和演变,会根据需要加强与联防城市的天气会商。3、预警发布阶段:预报和监测到灾害性天气临近时,各级气象台会立即发布短时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继续使用雷达、自动气象站、卫星、闪电定位仪等对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当预警时效、区域或等级发生改变时及时变更或确认预警信息。4、预警解除阶段:预警信号发布后,会加强实况监控和预报、预警,并按规定时间,对所发布的预警信号维持、变更进行确认。当气象灾害强度加强时,及时提升预警信号。当气象灾害强度减弱至预警信号发布最低标准以下,将会解除预警信号。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