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推进机制
1. 责任分工
明确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职责,由理事长或分管副理事长牵头,办公室具体落实,各业务科室配合提供信息。
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公开的收集、审核、发布和更新(如信息公开专员)。
2.制度完善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地方要求,制定县残联政务公开实施细则,规范公开内容、流程和时限。
建立信息发布“三审制”(初审、复审、终审),确保内容准确性和保密性。
3.公开内容细化
重点领域公开:残疾人补贴政策、康复项目、就业培训、无障碍改造等民生事项。
动态信息: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财务预决算、招标采购等。
便民服务:办事指南、助残惠残政策解读、常见问题解答。
4. 平台建设
线上平台:县政府门户网站残联专栏、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政务服务平台(如“皖事通”等地方APP)。
线下渠道:残联服务窗口公示栏、乡镇(街道)残联信息张贴、宣传手册等。
二、调度与监督
1. 定期调度会议
每月或季度召开政务公开工作调度会,通报进展、分析问题(如信息更新不及时、解读形式单一等)。
针对上级考核指标(如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要求)进行专项部署。
2. 动态监测与整改
利用政务公开监测系统或人工巡查,检查栏目更新情况(如政策文件是否超期未更新)。
对发现问题下发整改清单,限时落实(如补充缺失数据、修正错误信息)。
3. 考核评价
将政务公开纳入县残联内部年度考核,与科室绩效挂钩。
开展社会评议,通过问卷调查、意见箱收集残疾人群体对公开工作的满意度。
4. 培训提升
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县级政务公开培训,学习最新政策。
开展残联系统内业务交流,推广优秀案例(如某县残联“图解政策”创新做法)。
三、特色做法
政策精准推送:通过短信、微信群向特定残疾人群体定向发送补贴申领信息。
互动公开:举办“阳光助残”开放日,邀请公众参观康复机构并座谈。
无障碍服务:提供盲文版、语音版政策文件,或在网站增加读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