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县直有关单位:
现将《金寨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金寨县民政局 金寨县
财政局
金寨县卫计委 金寨县
人社局
2017年3月23日
金寨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县民政局 县财政局 县卫计委 县人社局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68号)、省民政厅等4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民生办[2016]1号)、《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六发[2016]3号)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实施意见》(六政[2016]30号)、《六安市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民社救字[2016]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救助对象
医疗救助对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以下统称重点救助对象);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以下简称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以下统称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发生高额医药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下简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及县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医疗救助的范围、标准及程序
(一)住院医疗救助
1、救助病种、范围
(1)重点救助对象和贫困人口不设病种限制;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须是大病或重症慢性病。
重特大疾病或重症慢性病医疗救助范围既可以按照“所患病种”确定,也可以按照患者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确定。主要病种是:严重器官衰竭(心、肝、肺、脑、肾)、乳腺癌、宫颈癌等各种恶性肿瘤、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肝肾移植前透析和手术后抗排异治疗、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重性精神疾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病种等。凡纳入居民大病保险或城镇职工大额(病)医疗保险的医疗救助对象,原则上可确定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
(2)对救助对象经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各类补充医疗、商业保险等(以下简称“各种保险”)补偿及优抚医疗补助后,仍难以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医疗救助。
对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无法区分合规医疗费用的,合规自付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的医疗费用确定。
2、救助标准
(1)在乡镇级医院住院治疗其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根据不同的救助对象按以下比例实施救助:对农村特困供养对象,统筹范围内费用扣除医保中心及各种保险补偿后,剩余费用全额救助(另有规定的除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个人自付医疗费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给予50%的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1万元以上的给予70%的救助。其他属于政策规定病种的,个人自付医疗费起付线为2万元,扣除起付线,在2万元以内(含2万元)的给予50%的救助,超过2万元的部分给予70%的救助。
(2)在县级以上(含县外)医院住院治疗其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根据不同救助对象按以下比例实施救助: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住院,统筹范围内费用扣除医保中心及各种保险补偿后给予全额救助(另有规定的除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个人自付医疗费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给予40%的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1万元以上的给予45%的救助。其他属于政策规定病种的,个人自付医疗费起付线为2万元,扣除起付线,在2万元以内(含2万元)的给予40%的救助,超过2万元的给予45%的救助。
(3)住院救助对象单次救助金额除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外,最高不超过5000元,当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
(4)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按年度住院合规医药总费用(含特殊慢性病门诊)的10%给予救助,但救助金额不超过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补偿后剩余的合规费用。
(5)对经上述各种保险补偿(含保底补偿)或医疗救助后,剩余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仍然较高的救助对象,县民政局根据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等情况酌情给予再次救助。
(二)门诊医疗救助
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尿毒症患者需长期维持门诊透析的,在医保中心报销慢性病补助后,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其他有效证件、门诊透析证明单,在医保中心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窗口按住院病人享受救助。
门诊救助与住院医疗救助金额累计计算,单次不得超过5000元,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万元。
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0—14周岁(含14周岁)儿童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医疗救助,按照原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版)〉的通知》(皖卫农〔2010〕34号)确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动态调整的费用定额×20%)执行。
三、救助方式
(一)代缴医保参保费用。重点救助对象和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自2017年起由财政给予补贴,每人每年120元,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代缴,由县民政局会同财政、扶贫部门落实。
(二)实施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大病及重症慢性病患者,视情实施医前、医中或医后救助。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三)规范门诊救助。重点针对患重症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且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
四、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一)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等,原则上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确需到上级医疗机构或跨县域异地医院就诊的医疗救助对象,应按规定履行转诊或备案手续。定点医疗机构要取消救助对象住院押金,推行诊疗费用(挂号费、诊查费、检查费、药费和住院床位费等)优惠减免。医疗救助经办机构要及时确认救助对象,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入院接受治疗。
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健康脱贫、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数据,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
(二)重点救助对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凭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到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医疗救助资金支付的:县内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部分;县外的将结算单拿回来由医保中心垫付。医保中心垫付部分由县民政局据实定期结算。
(三)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以及县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在申请医疗救助时,须持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本年度的诊断病历和必要的病史证明材料。乡镇(街道)在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派人入户调查、审核;县民政局接到申报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县财政局接到县民政局的审批表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打入其指定的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如遇突发性重特大疾病患者,应特事特办,及时审核、审批。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要书面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四)规范医疗救助台帐,建立信息准确、数据完善的救助花名册,实时掌握医疗救助资金收支情况。加强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要在电子档案基础上,建立完善纸质档案,确保个人救助档案中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费用结算清单、医疗费用凭证、出院小结等相关凭证齐全。
五、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医疗救助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医疗救助基金通过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专项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
(一)县财政每年要安排医疗救助基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要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科学测算医疗救助资金需求。要根据测算的资金需求和中央、省以及市财政补助资金情况,足额安排县财政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过程中的缺口部分,由县财政及时予以弥补。
(二)县财政局对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和定点医疗机构为救助对象先行垫付的医疗救助资金,由县民政局商县财政局后,由财政局定期核拨至基本医疗保险和定点医疗机构资金专户,并通知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其余医疗救助资金,由民政局按规定程序审批,并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持有关证件到有关金融机构领取。
(三)坚持“量入为出、年度平衡”的原则,对救助对象实施及时救助。对当年结余资金超过年救助基金总量10%的,省将调减下年度医疗救助资金补助额度。
六、组织实施
(一)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民政局主管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二)县民政局应加强医疗救助与各种保险制度的衔接,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方便困难群众。
(三)县财政局负责会同县民政局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救助基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县财政局应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保障医疗救助工作正常开展。
(四)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基金资助救助对象参保的相关工作,协助、配合县民政局完善“一站式”管理服务和做好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七、有关要求
(一)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要如实提供实施医疗救助所需的情况,配合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二)对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营私舞弊或延误救助时限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对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单位,追回所套取的资金,取消其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的资格;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个人,县民政局应如数追回所骗资金,并取消其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力量衔接机制建设,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捐赠资金、参与医疗救助。
(五)本实施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