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是青山镇政府所在地,集乡村和城镇内为一体。辖11个村民组,1488户5506人,其中城镇居民4000余人,总面积22.81平方千米。209省道、丁青县道穿镇而过,西淠河村内长度7千米,河宽140米,三座桥梁总长388.54米,村内有组路水泥路21千米,村内八郎冲、小干冲、马郎冲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品类众多。
青山老街棚户区改造
青山老街是1957年响洪甸水库移民新建的农村集镇,建房木料都是拆除流波镇旧房屋再利用。当时都是依料而建,大小不等,难以规划,居住区环境杂乱。时隔60余年,基本已成危房,青山老街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居民翘首以待。2016年,青山镇政府申报金寨县人民政府,要求对青山老街的部分棚户区施行改造。得到批准,并以金政字[2016]60号文件下发《关于征收金寨县青山镇老街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文件明确了征收范围,征收实施部门、征收补偿标准、土地使用权收回及权力事项、要求等。青山镇政府为了保障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顺利开展,下文组建了“青山老街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领导组”,设置了“征收工作组”。工作组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启动、开展工作。根据《六安市房产面积测算实施细则》,深入细致地做好拆迁户确权工作。对房屋及附属物、室内装璜等房屋征收现场调查认定,接着认真做好补偿物的算账审核列出明细表格,与拆迁户签订协议,最后本着公平、公正原则抓阄选房。工作组成员紧锣密鼓、走家串户,通过向群众宣讲政策,排忧解难,热情周到接待来访,取得了群众的谅解和支持。近两年的艰辛付出,第一期拆除面积9985.45平方米,已拆除9614.63平方米,尚有370.82平方米未拆除。到2017年11月上旬全镇113户参与棚改的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中以货币补偿23户、产权置换90户,共分配安置房101套。
目前,青山老街部分棚户区居民都已陆续搬进了新区,部分拆迁户在外地购置房产。
青山小吃满街香
但凡出生于20世纪住于青山或来过青山的人,都惦念着青山的吃食。青山小街建立,东头有一家小吃店,三间门面,几张方桌,经营的是油条、麻花、炒菜、烧菜和卤菜,是老流波黄氏馆店移民青山的饮食业,生意很是红火。经营几个年头之后,逢上三年自然灾害,生意不好,原班人员有的下放农村,有的移民他乡,直到1969年,在梅长公路边新建“青山饭馆”,青山的餐饮店再度兴旺。
1972年,原铁业社老师傅周远庆,因年老体衰,不能再打铁,便用祖传的技艺,挑起担子卖馄饨,味道鲜嫩可口。时值青山汽车站落成,候车人也想就近吃喝,青山的无业青年妇女们便在车站的广场边摆起了小吃摊,卖的有水饺、牛肉面、鸡汤面、肉丝面、火腿肠、卤鸡蛋、茶叶蛋,还有甜酒汤圆,又好吃,又便宜,又方便。
车站小吃摊的兴旺,又引起青山饮食业的再发展,刘国民、吴友山、陈永和利用自己的房屋,开设家庭餐馆,由于经济实惠,色香味俱全,整天食客爆满。1985年,青山镇招待所扩建,增设餐饮业,选派两名青年到合肥学习烹饪技术。镇招正式开业后,青山终于有了一所像样的餐馆。
1986年之后,青山的餐饮业又进一步提升,三牌楼、青云楼、淠源宾馆、沿河酒家条件一处比一处改善,规模一处比一处扩大。到2019年,青山餐馆业设置条件较高,接待能力较强,有兄弟酒楼、汇和酒店和新改造的青山宾馆。
除了正规餐馆之外,风味小吃也布满街巷,以鸡鸭为原料的就有无为烤鸭、手撕鸭、周黑鸭、白斩鸡、辣子鸡和宫廷鸡,以面食为主的大馍、肉包、菜包、汤包和小笼包,外有一家“重庆小面”。
据统计,青山从事餐饮的共40多家,从迎水寺到政务新区,青山小吃香满街,美味盛情等你来。
青山豆腐与香干子
青山人爱吃豆腐、干子,青山人会做豆腐、干子。20世纪60年代青山就有一家干子店,是流波移居青山的手工业企业,生意十分红火。因青山仅此一家,当时限量供应,街上和单位人口以凭发给的票证才能买到,农村人不是商品粮户口,只能是议价或以黄豆换取。由于它是流波师傅所传承的工艺,干子做工精细,味道独特,远近闻名,凡来过流波、青山的人,或是与流波移民有过接触交往的人,都知道青山干子是流波“站板豆腐”传承,究其豆腐和干子好吃的原由,师傅们说,流波做豆腐和干子用的水好,是从大山里下来的雨水和沁水,干净、清爽,别处的水是做不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百业兴旺,青山的干子店也发展起来,最多时不少于10家,加工工艺也有了改善,磨浆机代替了人工手推石磨,锅炉蒸汽代替了大锅烧浆,有的作坊每天能生产几百斤黄豆的产品。青山镇尧塘村的江焕尧挂起“老流波豆腐”的招牌,把生意做到梅山、江店;青山的江涛生产的干子、豆腐远销合肥、无锡和上海,因为名声和信誉,生意订单源源不绝。
还有一种干子叫香干子,是白干子的再加工。把白干子压至一定的含水量,加上酱油、中药调料,放在一起煮沸,干子渗透带有香味的调料就是成品,既可以做菜,又可以直接食用,有盐味,又有香味,甚是可口。这种香干子,只有老干子店的陈师傅和佘师傅会做,如今的青山也只有一家姓陈的作坊会做了。
青山的豆腐和干子,是青山人传承古法留下来的遗产,也是一张名片,记在青山的史志上。
电子商务悄然起
2015年,金寨先徽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青山街道开业,就开始通过F2C互联网销售产品,2017年获六安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
2018年,青山镇创建青山街道电商示范村,建设青山街道电商产业园。2020年8月,青山镇政府投资20万元,建设青山镇电商助农服务中心。9月9日,青山街道电商直播间正式投入使用,现有电商助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8人,负责人陈浩。
电商助农服务中心主要以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为主,项目有鲜活农产品:生鲜有机蔬菜、手工挂面、红托竹荪、红心猕猴桃、抱儿山茶叶、生鲜土鸡、鸭、鹅和黑毛猪,也可以网购所需各类商品。
青山业余剧团
20世纪60年代,青山村活动着一支文艺队伍,时常演出戏剧、歌舞。这只文艺队伍,就是青山的业余剧团。剧团有20多人组成,团长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搬运站工人,名叫贾长松。演员多是原流波京剧良友班的成员。周远庆、李道华、胡顺杨、朱书坦、李大宗、胡庆保、郭秀英、王月英、刘荣枝等,鼓乐师有胡孝思、江图银、严斌、章启志、王业成、吕锡平等,他们都是从事不同的职业,因为爱好公益走到了一起。在当时,青山条件简陋,只有青山竹器社有10间厂房,那就是戏场了。木器社借些杉树搭台,灯光是汽油灯,实际上就是煤油通过充气喷在石棉上点燃,那就是最先进的照明设备了。条件虽然艰苦,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热情却很高。加上有较高的演艺,场场戏都是观众爆满,有的买不到票,扒墙观看。演出的剧目都是传统戏,京剧《甘露寺》《打渔杀家》《借东风》等,还有一些折子戏。
60年代中期,一些老演员年龄渐大,有的离开青山,但剧团没有解散,演戏也没有停止,而是改为黄梅戏,新一批演员增补上来,万义明、李贤荣、袁文礼、李晚君、卢嫚君、鲁元华等又成了黄梅戏的主角,演出的剧目有《白汗衫》《罗帕记》《春香闹学》等,观众们评论,青山演的戏无论是扮相、声腔,都能与专业剧团比美,就是舞台、设备跟不上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推崇“样板戏”,青山业余剧团又试演样板戏《红灯记》《芦荡火种》,青年万翠汉、吴美荣、胡瑞珍等,以很高的演技塑造了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阿庆嫂的英雄形象,还有姜芳仙、乐荣芳等青年运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类型的文艺,为青山的舞台添彩。
因为电影、电视、手机的进入,人们对文艺、文化生活的追求发生了改变,青山业余剧团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人们的追忆中,仍然值得怀念。
青山村值班干部:
刘 翔: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 涵:党总支副书记、纪检委员、监委会主任
胡晓梅:党总支宣传委员、村委委员
王思江:党总支委员、民兵连长
赵娟:村委委员
盛苗苗:村委委员
汪明亮:村委委员、大学生村官
QQ邮箱: 619816573
值班电话:0564-7412955
邮 编:237331
办公地址:青山镇青山村警民路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