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梅山镇地处金寨县新老城区,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副县级建制镇。东与金寨县白塔畈镇、六安市裕安区接壤,西与槐树湾乡、桃岭乡、全军乡毗连,南与麻埠镇、油坊店乡交界,北与叶集区及河南省固始县相邻。总面积340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14个社区,常住人口23万人。
(一)河流分布
梅山镇境内现有七条河流,其中市级河流三条:分别是史河金寨段、史河总干渠梅山段、西淠河梅山段;县级河流两条:分别是长江河梅山段、洪家河梅山段;镇级河流两条:三湾河、史河南干渠;小(二)型水库7座。
(二)气象、水文
梅山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为典型的山区气候。据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我镇年平均降雨1100-1500mm,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日降雨量达309mm。
据该气象资料显示,4-8月出现暴雨洪涝灾害较多,以6-8月最多。梅山镇日降雨量大于50mm时常发生,主要集中在6-7月,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81%(其中以6月最多,占总次数的30%;7月次之)。大于100mm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出现在6月最多,占大暴雨、特大暴雨总数的90%。由于年降水的分配不均以及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复杂的地形地势,暴雨集中期在每年的6、7月份。
水土流失情况:我镇地处水土流失易地带,一是人为进行成片砍伐,活立木蓄积量锐减,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基本建设破坏水土资源,有些公路,尤其是村级公路,因陋就简,没有基本的排水、护坡、涵洞等水保措施,一遇洪水冲击就崩垮,淤塞河道。三是徐冲村的大龙井水库、清水村的棺石沟水库、新河社区的小龙井水库、新楼村的香冲水库、汪冲村的朱冲水库等均位于人口集中和村庄上游,随时威胁人畜安全。
二、经济社会情况
(一)行政区划、人口分布
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个社区,常住人口23万人。
(二)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经济状况
常用耕地面积1815.34公顷,其中水田1486.67公顷,旱地328.67公顷,25度以上陡坡耕地20.6公顷;林地面积20605公顷,水域面积1210公顷。
(三)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1991年以来我镇共发生了12次严重的山洪灾害,特别是1991年和2021年最为严重,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河道淤塞改道,沿河两岸洪水泛滥成灾,低洼地带小区被淹,城区交通道路中断。据统计,倒房1600余间,泡水房800余户,毁坏农田390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约2.8亿元。
1.山洪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梅山镇位于大别山山区,由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季风气候影响,暴雨形成主要有气旋雨、地形雨和台风雨三大类。
地质条件加重山洪灾害。我镇境内主要由花岗岩和板页岩发育而成,表层因花岗岩风化而形成砂石土,其颗粒间隙大,透水性强,粘性差。尤其是浅部风化强烈,风化层厚(一般达2米以上)且松散,而且地表还有一定厚度的残堆积层分布,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良好来源。另外,我镇境内山高坡陡,降水丰富而且较集中,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一遇暴雨,这些泥土便以泥石形式被带到下游河床,淤塞河道,导致洪水漫堤,河流改道,造成损失。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区域内人为破坏地表水土资源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御洪能力萎缩,加重山洪灾害;二是镇境内现有的标准化水利工程较少,一般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难以抵御洪水的袭击;三是近年来随着新老城区建设快速推进,原有防洪设施标准不高,防洪压力进一步加大。
2.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一是洪水来势猛,消退快,成灾范围广;二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三是灾后恢复治理困难。
(四)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为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损失。近几年来,我镇人民群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方案,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
1.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
一是对境内河道综合治理,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延缓汇流时间,尽量减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淤积下游河道。二是拓宽河道、疏通河床和修建护堤。到目前为止,从徐冲村至小南京村河堤累计维修加固3300余米,洪家河汪冲村、船冲村段河堤累计维修加固1500余米,新城区河道拓宽改造全面实施,老城区大沟拓宽改造即将实施;三是改善防御山洪的交通条件,;近几年共架设桥梁21座,镇村主要公路320千米,基本做到了组组通公路;四是完善信息通讯设施,全镇各村组都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了全镇98%以上的地区;五是依法划定了河道界线,控制在河道采沙、取石,有效的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
2.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
一是制定了梅山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二是加强山洪灾害宣传力度,组织培训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山洪灾害能力;三是建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调度平台。
3.存在问题
(1)山洪灾害综合治理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山洪灾害的频次增加、破坏力增强,但由于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致使部分地方,山洪一过就忘了痛,照旧在山上取土、开荒,在河滩种地、建设,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程度不高。
(2)山洪灾害综合防治的投入不足。由于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线长,来势迅猛,消退迅速,防不胜防,再者受资金限制,往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山洪灾害综合防治水平不高。
(3)监测预警设施不完善,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不高,山洪灾害防御指挥调度存在短板。
(4)防御山洪的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境内塘堰坝损毁较多,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备,河道清淤不彻底,沿河两岸倾倒建筑垃圾、堆放废渣废料的行为时有发生,防泄洪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水土保持要进一步加强。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及护坡等措施,责成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用水土保持工程先于主体工程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等办法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政 委:刘翰宇
指 挥 长:李 杰
副指挥长:黄正先 余昌福 廖 峰 熊裕民
王 瑜 陶学琦 陈圣林 朱道超 杜继奎
陈 浩 吴善扩 汪于启(常务) 胡道宽
何 健 江露露 吴 然 曾宪柱 付晶晶
叶凡庆 陈良琳
成 员:王 斌 韦 宇 卢卫东 苏举端 张术友
储修军 张 彬 潘 明 张 涛 刘 亮
刘庆山 金家存 卢 锋 龚桂军 经 伟
朱润南 王永贵 谢宜家 何家鑫 袁卫兵
卢 锋 张家胜 蔡梦玲 晏绍德 黄广珍
周文君 汪沁洋 徐博林 余 浩 郑常红
张 利 黄干先 梁志勇 余 沁
各村、社区书记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党政办,江露露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汪于启同志兼任副主任。
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监测、转移、保障、应急抢险、督查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镇内各行政村(社区)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同时,各村(社区)成立以精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
(二)职责和分工
梅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梅山镇各村、社区的山洪防御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
组长:汪于启、叶凡庆,联系水利、气象等部门,负责辖区内雨量监测、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河水位,泥石流、山洪沟、地质灾害点、堰塞湖的位移等信息,并及时准确反馈到村、社区,便于村、社区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转移组:
组长:曾宪柱,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保障组:
组长:何健、潘 明,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防汛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抢险队:
组长:江露露、胡道宽、陈圣林、廖峰,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督查组:
组长:熊裕明、吴善扩,负责督查防汛抗旱工作及镇、村干部工作到岗和履职。
办公室副主任汪于启负责防汛资料收集、统计、上报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险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梅山镇人民政府每年汛前以文件形式,明确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四、监测预警
(一)临界雨量的确定
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按照初步设计规划,参照梅山镇历年山洪灾害发生的降雨情况,根据我镇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梅山镇可能发生出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不同预警级别标准下的各时段的临界雨量值见下表。
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
警报等级 |
1小时以内 |
3小时以内 |
6小时以内 |
警报标志 |
三级警报 |
≥30mm |
≥60mm |
≥160mm |
黄色 |
二级警报 |
≥50mm |
≥100mm |
≥200mm |
橙色 |
一级警报 |
≥80mm |
≥130mm |
≥240mm |
红色 |
(二)实时监测
根据《金寨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设计报告》部署相关测报设施并配合做好监测工作。
(三)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量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照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高音喇叭、报警器、铜锣、高频口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序,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6.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镇防汛指挥部:
(1)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防指常务副指挥上岗指挥;镇防指监测组、办公室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办公室密切掌握情况,各应急组和防汛网络责任人进入村组,做好危房户人员转移等工作。一级预警:镇党委书记上岗指挥,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防汛网格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2)与县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镇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自行启动预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设法与县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
(3)与村组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
村(社区)防御指挥所:
(1)在收到镇防汛办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值班干部。村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组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做好危房户人员转移等工作,镇防汛网格责任人到岗到位。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村两委干部、居民组长、村民代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镇网格防汛责任人下组入户,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2)如镇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村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五、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
1.确定风险图中危险区内的居民为需要转移的人员。
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组织转移为主。
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4.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和警示牌。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间、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
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如下图。
河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危险区警示牌 范围: 村 组 户 人口 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责任人: 电话: 监测员: 电话: 预警员: 电话: 预警信号:手机短信→电话→村广播→铜锣→口哨 |
5.安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本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户安置户不超过二户。
6.非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当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时,启用应急预案;以村组为单位,根据简易观测设备雨量和水位情况,预警员鸣锣示警,党员干部奔走相告,附近农户相互转告紧急转移到安置点。
(二)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六、抢险救灾
(一)抢险救灾准备
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二)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重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七、保障措施
(一)汛前,镇防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1.宣传:利用广播、微信、标语、宣传册、宣传挂图等形式,对流域内居民宣传山洪灾害的有关知识和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张贴山洪灾害挂图,每家每户发放宣传手册,尤其要加强对紧急转移信号、路线、有关注意事项的宣传。
对全镇的山洪灾害指挥系统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预警人员进行3次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时刻准备打大仗、打硬仗。
全镇32个沿河两岸重点村(社区)树立警示牌,宣传栏中必备人员转移安置图等内容,向每一危险区农户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警钟长鸣。
2.实战演练:以村为单位,对全镇32个村、社区相关区域群众进行实战演练,使每位群众清楚自己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即使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也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3.纪律: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汛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
(1)镇防指实行24小时值班(5月1日至9月30日),确保通讯畅通。
(2)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3)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联系村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和村指挥所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全镇编制落实水库山洪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6)严格执行水库山塘控制蓄水,一天一巡视,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
(7)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
(8)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三)防汛值班制度
1.汛期(5月1日至9月30日),镇防汛办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在岗。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汛情紧急时,主要领导亲自值班。
3.积极主动抓好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4.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5.凡上级领导和防指的指示及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镇防办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和下达,不得推诿和拖延。
6.按要求认真完成好各项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落实责任制
1.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汛前,镇指挥部组织召开由全体镇干、行政村党政一把手、重点部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防汛动员大会,传达落实县防指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防汛工作。
2.“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
(1)“四包”:党政班子成员包村,镇干、村干包组,组干包户,党员包群众。
汛前,每个村落实驻村班子成员、包村镇干,村书记、主任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镇干包组,村干、组干包户,党员包群众,村干部负责防汛统计、上报工作;老、幼、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要落实一名党员干部具体负责转移工作。、
(2)“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雨棚(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
汛前,每个村包组村干到组到户,摸排危房户,确定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有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镇防汛网格责任人包到组,督促配合村干部安排转移群众,落实危房户中转移群众的安置点。山洪易发村配发铜锣、口哨,架设高音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