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概况
2024年9月份金寨县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病例347例,较上月(373例)下降6.97%。
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对策建议
(一)特别关注事件
无。
(二)重点关注事件
1.流行性感冒
秋季天气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加大,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做好预防至关重要。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流感后,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流感可能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于老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流感后的并发症风险更高。
健康提示: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受种者远离流感病毒的侵袭,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发生严重流感并发症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疫苗接种尤为重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勤洗手,多喝白开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2)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入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交叉感染。
(3)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幼儿园、托育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聚集性感染风险更高。在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EV-A71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的主要病毒。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包括:持续高热,体温38.5℃以上并持续超过3天;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皮肤湿冷、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等。如果不及时处置,危重症会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出现生命危险。
健康提示:
(1)托幼机构应严格执行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工作。如学生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家长送医就诊。
(2)托幼机构清洁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配置消毒液,规范开展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多留意孩子的口腔、手、足、臀部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早晚监测有无发热情况。
(4)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主要经带毒蜱虫叮咬感染,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淤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健康提示:
(1)定期清理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2)远离野草灌木。大部分蜱虫活动区域为草丛、低矮灌木丛、农田边田埂、杂木林等,近年来发现马路两侧绿化带、公园和景区也偶有蜱虫活动,因此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
(4)被蜱虫叮咬后,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是我国第一大系统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胸膜疾病等,其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气短、胸闷、胸痛等。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它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由于慢阻肺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初期发展缓慢,等病情较为严重时才会被发现,因此它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健康提示:
(1)戒烟限酒多锻炼。吸烟是引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戒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限制饮酒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同时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2)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加强职业防护,避免与有毒、有害气体及化学物质接触;尽量生活在空气质量较好的环境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3)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有利于呼吸系统的健康;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心脑血管疾病
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下降,特别是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管阻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气温下降的季节,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秋分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会影响人的情绪,情绪波动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
健康提示:
(1)注意保暖。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应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做好头部、颈部和四肢的保暖,避免受凉后导致血管收缩甚至痉挛,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等。因此,应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保持正常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避免超重和肥胖,做到戒烟或限制吸烟。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规律用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加减药量。
(3)控制饮食。饮食宜清淡,控制食盐和食油的摄入量,注重饮食多样化。
(4)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熬夜,起居要有规律;同时要控制情绪,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慎防大喜或大悲,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上升,增加心脏负担。
5.出行健康
恰值国庆长假期间,居民朋友外出游玩、聚餐等各项活动增多,应注意个人防护和旅途安全,谨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平安健康度过假期。
健康提示:
(1)提前关注目的地各类传染病流行现状和风险提示,了解相关防控知识;查询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穿好备好合适的衣物,合理规划行程,注意交通安全。
(2)保障餐食安全卫生,在外就餐选择资质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不食来历不明的食物。
(3)根据个人体质状况,随身携带一些必需或应急药品,以便发生意外伤害时进行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