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镇
古碑镇位于梅、响两库上游,由原七邻、南畈、古碑、水竹坪四乡合并组建,是一个集老区、库区、山区、红色地区于一体的山区重镇,也是全县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因咸丰七年山洪暴发冲出刻有“古碑冲”三字的石碑而得名。全镇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4.59万人,山场面积1.63万公顷,耕地面积2318公顷。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4.4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6.8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万元;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356.73万元。
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古碑镇坐落于大别山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孙大发、李从军、桂尊义、李正恩等人才辈出。全镇地势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间低,南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宗岭景区,北靠千年佛教圣地响山寺。境内有水竹坪的抱儿山、九龙井,宋家河的乳香岩、青龙潭,留利坪和黄眉尖的“五岭一山”“爱情湾”茶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全镇森林覆盖率75.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350天,是皖西南康养宜居的胜地。
自然资源富集,农特产品丰饶。古碑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农作物生长,有着丰富的生态绿色资源。盛产茶叶、石菖蒲、猕猴桃、薄壳山核桃、羊肚菌、天麻、茯苓等土特产及名贵中草药,蕴含丰富的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铅锌矿石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还有可利用量为158.84万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和著名的“五岭一山”林业基地,生态绿色土特产品种植、研发前景广阔。
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底蕴厚重。古碑镇是六霍起义的重要爆发地、鄂豫皖红军的重要发源地、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地,是中共开展安徽抗日救亡活动的重地。境内先后爆发了南庄畈、七邻湾、古碑冲三大暴动,现有保存完整的七邻关帝庙、王湾袁氏笃本学堂、陈冲葛氏祠以及红11军33师师部陈家畈遗址等10处红色革命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麦世发、史迁、詹运生、刘登安等革命烈士在陈冲村下湾组被国民党顽固派活埋,英勇就义,史称“大别山惨案”,同年1月在黄尖村爆发了著名的“查儿岭”阻击战。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了周时源、詹化雨、宋文、傅绍甫、宋承志、宋维栻、程明、胡继成8位开国将军。
基础设施完备,集镇特色凸显。古碑镇医疗、教育、金融、商贸、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集镇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现已基本建成三纵六横集镇街道框架,并建有工业集聚区、商贸新区、汽车站、公共停车场。随着集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承接古碑高速路下道口,发展道口经济,建设大圆盘,实施东扩西延,拓宽改造高速下道口至迎宾大道连接线,建设4车道高等级公路,打通迎宾大道至原古碑中学快速通道。建设中的和襄高速在我镇与沪蓉高速设有互通立交,丁青路、梅古路等主要省道、县道呈“十字型”交汇,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产业布局完善,发展势头喜人。古碑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壮大茶叶、果蔬、中药材等三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薄皮山核桃、桑蚕、猕猴桃、油茶等种植业,积极培育旅游、民宿等新兴绿色产业。有茶园1.5万亩,产量1500吨,产值2亿余元;天麻、黄精、石菖蒲等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余亩,综合产值900万元;薄皮山核桃种植面积7000亩,是全县第二大核心产区;打造本土夏秋茶品牌“金寨白叶”,年产茶7800余斤,综合产值300余万元;有“夏清·金竹湾”“夏清·荷苑”“水竹·云居”等精品民宿3家,其他民宿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
近年来,古碑镇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千万工程”,成功创建宋河村省级精品示范村,申报成功响塘、余岭、南畈、宋河四个村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项目落地预计投资超1亿元,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集镇形象,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