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汤家汇镇发展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落实好新一年各项工作措施,现将2021年汤家汇镇工作要点部署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牢固树立“红色汤家汇、绿色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全镇红色、绿色、古色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镇各项工作落地开花,开启汤家汇镇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工作要点
(一)狠抓产业兴旺,筑牢发展根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2021年汤家汇镇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一个核心、三个示范”。
突出发展菌药主导产业,打造“西山药库”核心区。以银山畈、上畈、门山、斗林、泗道河、瓦屋基等村为重点,发展天麻、茯苓、灵芝等道地药材,以竹畈、银山畈、笔架山、斗林等村为重点,发展香菇、何首乌、黄精等优势品种,形成菌药产业带,提升现有种植基地生产水平,发挥大户引领作用,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菌药发展。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长三角知名高端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区。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有效提升有机稻、茶叶、蚕桑和黑毛猪、土鸡、大别山黄牛等传统种养业生产水平。提升有机稻基地有机生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守住耕地红线;打造金刚台村“金刚毛峰”茶叶品牌,支持豹迹岩村利用新建村集体茶厂春季试制名优茶;新栽桑园面积1500亩;有序发展黑毛猪、大别山黄牛、土鸡等生态养殖业;扎实推行“两个替代”,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以集镇街道为中心,保护利用和挖掘开发红色文化、绿色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古村落、传统民居开办民宿、农家乐,建设金刚台茶山健身采茶步道,推进豹迹岩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展农事体验旅游,实现现代农业、红色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出村进城电商示范区。提升省级电商示范镇综合水平,以农村土特产品为依托,突出黑毛猪肉、土鸡、红薯粉丝、糯米肠、农家挂面、有机米粉等特产,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电商产品,利用微商、抖音平台,定期组织直播带货;发展好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培育,用好用活本地人才,充分挖掘“新兴主体”价值,提高抱团发展合力和带动发展牵引力。
(二)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集中精力抓项目、贯彻全年抓项目、持续深入抓项目。
加大谋划争取力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盯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结合镇情实际,发挥资源优势,精准对接联系,在红色产业、现代农业、集镇建设、乡村旅游、社会民生、新兴业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谋划争取一批既利当前又管长远的项目,积极跟进宣商高速及汤家汇下道口建设、红色小镇开发、金刚台旅游等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实施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推进责任,以破难攻坚的姿态抓项目建设,明确时间节点,细化目标任务,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倒排工期、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对进度滞后的项目跟踪考核,全力破除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提质提速提效。
加强项目规范管理。严格政府投资类项目规范管理,政府投资类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制、标后监管制、工程验收制、决算审计报账制。加强项目标前管理,关口前移,精准测算工程量;严格依法规范项目招投标程序,加强标后履约监管,严格兑现违约处罚,严控工程质量,严禁随意变更增减工程量;加强项目规范管理,确保档案完整齐全。
(四)狠抓生态保护,守住发展底线。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促。
守护绿水青山。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各级“林长”责任,严厉惩治破坏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发挥林业生态产业优势;全面落实“河长制”,坚持巡河制度,做好河道日常保洁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水环境行为;强力推进矿山管控,严防大理石厂污水直排,严禁随意倾倒残渣,守护好绿水青山,打造“天然养吧”“养生福地”品牌。
发展绿色产业。做好“特”字文章、创建“优”字品牌,重点发展菌药、茶叶、蚕桑、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五大产业。发展天麻、茯苓、灵芝等道地药材和香菇、何首乌、黄精等优势品种种植,形成银山畈、上畈、门山、泗道河、瓦屋基、笔架山村菌药优势产业带;以金刚台、豹迹岩村为重点,加强新辟茶园管理,做好老茶园改造亩,建设标准化名优基地;以上畈、门山、街道、豹迹岩、竹畈村为重点,新栽桑园面积1500亩,恢复传统优势产业;支持竹畈、上畈、瓦屋基3个有机稻基地有机生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金刚台、泗道河、豹迹岩、瓦屋基等村为重点,发展黑毛猪、大别山黄牛、土鸡等生态养殖业。着力打造金刚台茶叶“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银山畈中药材“一村一品”示范村。
建设美丽家园。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布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规范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审批,签订协议、履行承诺,统一新建房屋房型设计和外观风貌,严查违规乱建行为;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保洁管理,实现规划的自然村庄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全覆盖;抓好农村污水处理,规范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和运行管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全年全域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切实增强农村宜居性和群众满意度,打造养心养生、宜居宜业汤家汇。
(五)狠抓社会治理,维护发展稳定。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汤家汇。
强化源头治理。坚持班子成员定期接访、带案下访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马上就办”和“全程代办”,回应百姓关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构建社会治理党建工作网格;坚持“依法依规依政策”的原则,切实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作用,开展信访积案梳理排查,综合运用思想攻坚和司法攻坚,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打早打小打苗头,让乡村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推进文明乡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建立和规范村内“四会”组织,广泛开展议事协商,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施细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开展“振风超市”文明新风评比和“红黑榜”管理,兑现“道德积分”,用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向上向善,浓厚文明创建范围,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抓好安全生产。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和界限,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有效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六)狠抓集镇建设,集聚发展要素。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以宜居、宜业、宜养、宜游为目标,把集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中心集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谋划新区建设。积极作为、主动对接、抢占先机,谋划宣商高速汤家汇下道口综合功能核心区建设,突出宜居商住、商贸流通、新兴业态、长寿养生、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研学体验等项目,做好集镇核心区功能配套规划、产业布局规划,适时启动宣商高速公路和下道口新区建设征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产业集聚、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的集镇核心区山区样板。
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项目、资源、资金等要素,完善集镇配套设施,推进红色3A景区申报,创建红军特色小镇,重点实施下道口新区建设、红色街区房屋风貌改造、集镇区域道路“白改黑”、幸福河湖等项目,全面提升集镇品味,增强集镇人口集中、辐射带动、就业创业能力。
强化集镇管理。整治店外经营、店外摆放、沿街摆摊、占道经营等镇容顽疾,采取集中治理和常态管理相结合、教育引导和行政处罚相结合,不断加大综合整治查处力度。规范店招匾额悬挂,集中拆除破损、陈旧店匾额和广告喷绘布,有效改善沿街店铺容貌,提升集镇形象,消除安全隐患,改善镇容镇貌。加强车辆管理,治理乱停乱放,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治理闯红灯和骑摩托车不带头盔陋习。
巩固扶贫成果。保持脱贫5年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完善优化各项帮扶政策,确保工作不留空挡、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奖补政策,通过电商、微商和帮扶干部帮销,广泛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
夯实民生之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提升行动和技能提升行动,落实稳企稳岗、就业培训、创业贷款政策,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精准搭建企业与贫困劳动者用工对接平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招工工作,加大就近就地就业工作力度,把协助企业招工作为推进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有效解决本地企业用工难问题。统筹用好公益岗,组织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参与公共服务辅助工作。
兜住民生底线。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问题。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动态调整、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残疾人、危房改造等政策,兜住民生底线,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高度关注妇女儿童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