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在汤家汇镇第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张静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十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2012年,汤家汇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在全镇上下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打造“活力汤汇、生态汤汇、文明汤汇”三大目标,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镇、资源工业重镇、红色旅游名镇、综合实力强镇、生态和谐新镇”发展目标,抢抓机遇,真抓实干,镇村面貌大有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实惠增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2012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5.35亿元,同比增长22.4%;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653.43万元,同比增长46%;招商引资8789.5万元,同比增长12%;人均纯收入6726元,同比增长18%。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引进项目与扩大项目规模并重,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加速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关键靠加大投入,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最现实、最有效途径就是招商引资,我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战略来抓,新上项目12个,总投资1.6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利用好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了凯迪生物科技、汤生红心弥猴桃、红缨子优质高粱、生态养殖、中药材饮片加工等多个项目。发挥好丰厚人文资源。招引中国三峡画院投资两大项目,大别山艺术馆及大别山画派书画艺术创作中心等总投资5000万元,现已完成3200万元。立足好铅锌、钼矿产资源。继续加强对元一、通达、人和矿业的服务及支持。巩固完善好石材资源。对金福、华信实施公司技改及环保整治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与影响环境的突出矛盾问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振兴镇域工业经济。
一个区域的发展,项目是支撑。2012年,我镇始终把项目贯穿于经济发展工作的各个领域,始终突出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2012年谋划储备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24个,共投入资金6.35亿元,为我镇的社会繁荣、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坚持集镇建设与乡村发展并重,美好乡村建设得以推进。
1、工业城镇双驱动发展。活化经济模式,促进经济腾飞,全镇上下营造“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观念,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心集镇品位,健全集镇功能,加大集镇吸纳力与承载力,发展好集镇边贸经济。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新引进的工业企业侧重于低碳、环保,扩张好总部经济,吸收域外资金,广纳能人贤士,内外联动,整体开发。启动建柳林大桥建设,对集镇部分地段河道进行治理,对集镇文明创建进行常态化管理,金汇大道两边土地综合开发全面开展,以红、绿色旅游开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启动,拓展中心集镇承载空间,全面加强中心集镇的辐射功能。高起点规划,为打造中国安徽红色生态第一镇夯实好坚定基础。
2、红绿旅游强力推进。全面贯彻吴邦国委员长视察金寨,省、市领导调研金寨汤家汇红色旅游资源及金刚台红色经典剧目创作研讨会精神,准确定位,科学谋利,高起点、精整合、强宣传、重投入,坚持“绿字下功夫,红色做文章”,红绿互补,相得益彰,立足保护,广泛宣传,强力推介,规划引领,逐步实施,把汤家汇的红绿两色旅游作为我镇发展增后劲、求发展、振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2012年,我镇投资近70多万元,高标准制定红绿色旅游规划。同时,我镇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
3、美好乡村建设有序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我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度推进”原则,“点上求突破,线上打基础”,高规划、重投入、强措施、彰特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把汤家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工、宜农、宜游”的美好乡村典范,竹畈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
(三)坚持农业增效与转变观念并重,倾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建基地、抓特色、树品牌、促增收的思路,2012年全镇发展2000亩香茶菜基地、1500亩优质红缨子高粱基地、500亩金皇菊、400亩药百合、100亩红心猕猴桃种苗、2000亩茯苓等基地,油茶、毛竹、山核桃已初具规模,畜禽养殖遍及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做到“扶一个龙头,带一片基地,兴一项产业,连一片农户,富一方群众”。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充分整合库区移民、扶贫、环保、“一事一议”、民生工程等项目资金186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山、水、田、林、路、堤、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了农业保险。2012年全面完成了竹畈、泗道河两村的土地平整项目,提高了全镇1000余亩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使农业御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劳务经济不断壮大。坚持规范引导、有序流动、政府支持、个人联系、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各类招工信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劳务经济。2012年全镇劳务经济收入近3亿元。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惠农政策不断优化,倾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落实资金3231万元,及时打卡发放各种惠农资金2000万元。投资860万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3个。积极做好民生工程类项目监督和管理制度,发放类和补助类项目发放打卡,阳光操作,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目标。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镇切实加大了生态林业管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强化了资源林政管理,加强了资源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植被的乱采滥伐行为,重点加强对珍稀树种及野生动物的保护,为汤家汇镇红、绿色旅游提供有力保障。去冬今春,全镇共植树造林2000余亩。
(四)坚持社会管理与管理创新并重,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开展农村治安保险,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开展网格管理、组团服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百名干部百日走访等系列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强力推进了“民主、民生、民意”进程,增强了党委、政府的亲和力、公信力。社会保障不断提升。全镇2012年打卡发放低保金近300万元,五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合参合率98.5%、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续保率均达92%。60周岁以上老人兑付基础养老金保障率达100%。文教卫生事业长足发展。2012年我镇争取各项资金近600万元,对银山畈、泗道河中心小学、列宁小学进行改扩建。针对学前教育设施硬件配套不足的情况,新建了九峰、门山幼儿园,汤家汇中心幼儿园也正在建设中。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十类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全面落实,进一步规范实现了乡村卫生一体化,争取中心卫生院改造项目,并正紧张实施。其他工作齐头并进。注重发挥民兵作用,全面完成征兵任务,向部队输送14名优秀兵员,共青团工作开展有序,妇联“春蕾计划”、“巾帼建功”惠及民生。双拥共建、扶贫、安全生产、药品食品监督、关工委、四老工作有效开展。
(五)坚持加强管理与奖励扶助并重,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严峻形势,2012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攻坚克难,以奖励扶助为突破,以责任延伸、目标管理为手段,强化优质服务力度,力促群众转变观念,加大工作落实问责力度,激发干部潜能,“周调度、月问责、季考评”计生工作扎实开展。
(六)坚持提高素质与加强效能建设并重,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
通过“百名干部宣讲”、“镇村干部大走访”活动,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按镇党委要求实施好“双联双建”工程,,当好“六大员”,即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倾听群众呼声的统计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员、推动中心工作的战斗员、创新社会管理的操作员。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各位代表,面对多种挑战和考验,我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党委坚强保障和镇人大严格监督的结果,更是全镇干群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为此,我代表汤家汇镇人民政府,向全镇人民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汤家汇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代表、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下滑的压力增大,招商引资和财税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镇域经济总量难以实现更大突破。二是随着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我镇美好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进度不快。三是对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转变和提高,干部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全镇计划生育和信访维稳形势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政府工作目标
2013年,全国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美丽中国。也正是我镇建设出形象,工作上水平的关键之年,2013年,我镇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坚持“紧盯项目抓招商、工业城镇双驱动,现代农业树品牌,红色旅游增活力”的发展思路,实施五大战略,做好五篇文章,依托区位、交通、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全面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全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达到6.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引进5000万元以上企业两个;流转林地土地2000亩;完成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红绿旅游开发为突破,争创生态旅游重镇。
红、绿色旅游在北京来也规划院规划的基础上,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充分把握好保护、规划、挖掘、推介、争取、开发六大环节,把两色旅游统筹纳入我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积极整合上级扶持和社会各项资金,形成政府作为、项目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有机融合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的和谐发展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步推进。今年全面启动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南溪至汤家汇的红色旅游公路及1268万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创安徽省生态镇。
(二)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今年我镇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示范带动,群众唯上的思想,四轮驱动全面抓好美好乡村建设。一是发展村级经济,重抓关键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美好乡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首中之重,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关键,在美化、优化环境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我们要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做到“点要特、村有品、镇兴业”,全面提升现代农民的创新富裕意识及拓展发展兴业的理念,为建设美好乡村注入强劲的保障后劲。二是改善生活环境,找准突破点。农村原先给予大家的印象是“贫”与“脏”,目前,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农村村庄布点规划不到位,农户建设随意性大,倚山傍路、挖山占道、点点星星、错落无致。示范点建设品质不高,缺乏新意与创新。管理手段单一,只知怎么建,无能怎么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脏、乱、差”死角、死面还仍犹在。面对以上现象,我镇要坚决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强服务、重管理,尊重禀赋特征、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实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一环、三线、一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环汤家汇中心集镇3.5平方公里中心一区)(竹畈至街道、街道至泗河、泗河至银山畈三线)(围绕金刚台旅游规划区一圈),坚持做好“131”覆盖全汤汇,逐步把汤家汇引入品质之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振兴镇域经济发展。
2013年,我镇要坚持外引内联,大小项目并重,重抓招商引资,振兴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靠重点企业招商。以三峡画院为平台,通过人文、人脉优势,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及家乡情结,广宣传,多引进,依托我镇厚重的红色文化及生态优势,寻找合作伙伴,形成文化产业链,发挥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连锁效应。靠先进理念招商。既要走出去,还需请进来,既要定向招商、上门招商,还要以商招商、嫁接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多措并举,取得实效。靠优势资源招商。我镇的铅、锌、钼、水电、红绿色旅游资源、农特产品及中药材资源丰富,我们要把这些优势资源推介出去。把客商引进来。靠优质服务招商。亲力亲为,为客商生产上给予全程服务,生活上给予关怀帮助,招商如结友,努力营造一个让客商留得住、发展好、扎下根的良好环境。
(四)以完善配套建设为基础,提升集镇建设品位。
认真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完善中心集镇配套功能,扩大集镇吸纳力,增强集镇承载力,提升集镇建设品位,2013年全面实施中心集镇河道洁化美化工程,金汇大路绿化及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建设好柳林大桥及河堤项目,优化人居环境,为把汤家汇建设成“中国安徽红色生态第一镇”树立好窗口形象。
(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举措,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汤家汇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是刺激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迈向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镇党委政府坚持“现代农业树品牌”的发展战略,带领全镇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按“抓特色、上规模、树品牌、增效益”工作思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促进多经产业发展,建成笔架山、竹畈的香茶菜板块;银山畈的蓝莓、灵芝板块;瓦屋基、金刚台的油茶、山核桃、毛竹板块;泗道河的茯苓板块。并梯度实施从竹畈到分水岭公路两侧100米的植树造林“绿色长廊”工程,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利于社会、惠及于民众。加大引导和扶持,发挥能人大户效应,把春丰、祥民、鸿余散养鸡生态养殖、天园黑毛猪养殖发展业壮大好,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
(六)以改善民生为要务,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工程内容多、涉面广,群众得实惠多,2013年,我们仍要强化工程类项目监督管理和管护,严格补助类项目程序,阳光政务,巩固好新农合,实施好新农保,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七)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前提,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各项规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全面提升执政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自身建设,改进作风,大力倡导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作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干部管理,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充分依靠尊重、贴近群众、察民情、解民忧,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廉洁勤政的公仆形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定期排查,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走访工作,深入一线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道路、校园、非煤矿山、危化、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要常态化监督管理,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及防邪教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公民法治意识,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优质服务。继续坚持“村为主”方针,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以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核心,加大统计信息核查工作力度,加强重点村管理,促进后进村转化,强化优质服务,提高群众对计生奖扶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培育和增扩税源,增收节支,严明财经纪律,着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确保财政平衡运行。教育方面重点抓好在建工程,科学施教,提高全镇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卫生部门加大重大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共青团、妇联要积极配合文化、老年学校搞好全镇文化阵地建设;人武及民政部门积极落实好“双拥”工作,齐头并进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群众。
各位代表、同志们,完成2013年的工作任务,实现汤家汇的跨越发展,是5万汤家汇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重担在肩,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镇人大的严格监督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强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一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发图强,为开创汤家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2013年4月9日在汤家汇镇第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张静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十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2012年,汤家汇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在全镇上下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打造“活力汤汇、生态汤汇、文明汤汇”三大目标,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镇、资源工业重镇、红色旅游名镇、综合实力强镇、生态和谐新镇”发展目标,抢抓机遇,真抓实干,镇村面貌大有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实惠增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2012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5.35亿元,同比增长22.4%;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653.43万元,同比增长46%;招商引资8789.5万元,同比增长12%;人均纯收入6726元,同比增长18%。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引进项目与扩大项目规模并重,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加速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关键靠加大投入,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最现实、最有效途径就是招商引资,我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战略来抓,新上项目12个,总投资1.6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利用好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了凯迪生物科技、汤生红心弥猴桃、红缨子优质高粱、生态养殖、中药材饮片加工等多个项目。发挥好丰厚人文资源。招引中国三峡画院投资两大项目,大别山艺术馆及大别山画派书画艺术创作中心等总投资5000万元,现已完成3200万元。立足好铅锌、钼矿产资源。继续加强对元一、通达、人和矿业的服务及支持。巩固完善好石材资源。对金福、华信实施公司技改及环保整治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与影响环境的突出矛盾问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振兴镇域工业经济。
一个区域的发展,项目是支撑。2012年,我镇始终把项目贯穿于经济发展工作的各个领域,始终突出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2012年谋划储备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24个,共投入资金6.35亿元,为我镇的社会繁荣、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坚持集镇建设与乡村发展并重,美好乡村建设得以推进。
1、工业城镇双驱动发展。活化经济模式,促进经济腾飞,全镇上下营造“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观念,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心集镇品位,健全集镇功能,加大集镇吸纳力与承载力,发展好集镇边贸经济。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新引进的工业企业侧重于低碳、环保,扩张好总部经济,吸收域外资金,广纳能人贤士,内外联动,整体开发。启动建柳林大桥建设,对集镇部分地段河道进行治理,对集镇文明创建进行常态化管理,金汇大道两边土地综合开发全面开展,以红、绿色旅游开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启动,拓展中心集镇承载空间,全面加强中心集镇的辐射功能。高起点规划,为打造中国安徽红色生态第一镇夯实好坚定基础。
2、红绿旅游强力推进。全面贯彻吴邦国委员长视察金寨,省、市领导调研金寨汤家汇红色旅游资源及金刚台红色经典剧目创作研讨会精神,准确定位,科学谋利,高起点、精整合、强宣传、重投入,坚持“绿字下功夫,红色做文章”,红绿互补,相得益彰,立足保护,广泛宣传,强力推介,规划引领,逐步实施,把汤家汇的红绿两色旅游作为我镇发展增后劲、求发展、振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2012年,我镇投资近70多万元,高标准制定红绿色旅游规划。同时,我镇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
3、美好乡村建设有序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我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度推进”原则,“点上求突破,线上打基础”,高规划、重投入、强措施、彰特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把汤家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工、宜农、宜游”的美好乡村典范,竹畈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
(三)坚持农业增效与转变观念并重,倾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建基地、抓特色、树品牌、促增收的思路,2012年全镇发展2000亩香茶菜基地、1500亩优质红缨子高粱基地、500亩金皇菊、400亩药百合、100亩红心猕猴桃种苗、2000亩茯苓等基地,油茶、毛竹、山核桃已初具规模,畜禽养殖遍及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做到“扶一个龙头,带一片基地,兴一项产业,连一片农户,富一方群众”。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充分整合库区移民、扶贫、环保、“一事一议”、民生工程等项目资金186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山、水、田、林、路、堤、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了农业保险。2012年全面完成了竹畈、泗道河两村的土地平整项目,提高了全镇1000余亩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使农业御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劳务经济不断壮大。坚持规范引导、有序流动、政府支持、个人联系、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各类招工信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劳务经济。2012年全镇劳务经济收入近3亿元。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惠农政策不断优化,倾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落实资金3231万元,及时打卡发放各种惠农资金2000万元。投资860万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3个。积极做好民生工程类项目监督和管理制度,发放类和补助类项目发放打卡,阳光操作,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目标。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镇切实加大了生态林业管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强化了资源林政管理,加强了资源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植被的乱采滥伐行为,重点加强对珍稀树种及野生动物的保护,为汤家汇镇红、绿色旅游提供有力保障。去冬今春,全镇共植树造林2000余亩。
(四)坚持社会管理与管理创新并重,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开展农村治安保险,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开展网格管理、组团服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百名干部百日走访等系列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强力推进了“民主、民生、民意”进程,增强了党委、政府的亲和力、公信力。社会保障不断提升。全镇2012年打卡发放低保金近300万元,五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合参合率98.5%、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续保率均达92%。60周岁以上老人兑付基础养老金保障率达100%。文教卫生事业长足发展。2012年我镇争取各项资金近600万元,对银山畈、泗道河中心小学、列宁小学进行改扩建。针对学前教育设施硬件配套不足的情况,新建了九峰、门山幼儿园,汤家汇中心幼儿园也正在建设中。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十类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全面落实,进一步规范实现了乡村卫生一体化,争取中心卫生院改造项目,并正紧张实施。其他工作齐头并进。注重发挥民兵作用,全面完成征兵任务,向部队输送14名优秀兵员,共青团工作开展有序,妇联“春蕾计划”、“巾帼建功”惠及民生。双拥共建、扶贫、安全生产、药品食品监督、关工委、四老工作有效开展。
(五)坚持加强管理与奖励扶助并重,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严峻形势,2012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攻坚克难,以奖励扶助为突破,以责任延伸、目标管理为手段,强化优质服务力度,力促群众转变观念,加大工作落实问责力度,激发干部潜能,“周调度、月问责、季考评”计生工作扎实开展。
(六)坚持提高素质与加强效能建设并重,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
通过“百名干部宣讲”、“镇村干部大走访”活动,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按镇党委要求实施好“双联双建”工程,,当好“六大员”,即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倾听群众呼声的统计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员、推动中心工作的战斗员、创新社会管理的操作员。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各位代表,面对多种挑战和考验,我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党委坚强保障和镇人大严格监督的结果,更是全镇干群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为此,我代表汤家汇镇人民政府,向全镇人民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汤家汇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代表、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下滑的压力增大,招商引资和财税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镇域经济总量难以实现更大突破。二是随着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我镇美好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进度不快。三是对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转变和提高,干部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全镇计划生育和信访维稳形势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政府工作目标
2013年,全国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美丽中国。也正是我镇建设出形象,工作上水平的关键之年,2013年,我镇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坚持“紧盯项目抓招商、工业城镇双驱动,现代农业树品牌,红色旅游增活力”的发展思路,实施五大战略,做好五篇文章,依托区位、交通、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全面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全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达到6.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引进5000万元以上企业两个;流转林地土地2000亩;完成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红绿旅游开发为突破,争创生态旅游重镇。
红、绿色旅游在北京来也规划院规划的基础上,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充分把握好保护、规划、挖掘、推介、争取、开发六大环节,把两色旅游统筹纳入我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积极整合上级扶持和社会各项资金,形成政府作为、项目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有机融合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的和谐发展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步推进。今年全面启动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南溪至汤家汇的红色旅游公路及1268万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创安徽省生态镇。
(二)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今年我镇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示范带动,群众唯上的思想,四轮驱动全面抓好美好乡村建设。一是发展村级经济,重抓关键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美好乡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首中之重,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关键,在美化、优化环境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我们要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做到“点要特、村有品、镇兴业”,全面提升现代农民的创新富裕意识及拓展发展兴业的理念,为建设美好乡村注入强劲的保障后劲。二是改善生活环境,找准突破点。农村原先给予大家的印象是“贫”与“脏”,目前,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农村村庄布点规划不到位,农户建设随意性大,倚山傍路、挖山占道、点点星星、错落无致。示范点建设品质不高,缺乏新意与创新。管理手段单一,只知怎么建,无能怎么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脏、乱、差”死角、死面还仍犹在。面对以上现象,我镇要坚决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强服务、重管理,尊重禀赋特征、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实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一环、三线、一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环汤家汇中心集镇3.5平方公里中心一区)(竹畈至街道、街道至泗河、泗河至银山畈三线)(围绕金刚台旅游规划区一圈),坚持做好“131”覆盖全汤汇,逐步把汤家汇引入品质之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振兴镇域经济发展。
2013年,我镇要坚持外引内联,大小项目并重,重抓招商引资,振兴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靠重点企业招商。以三峡画院为平台,通过人文、人脉优势,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及家乡情结,广宣传,多引进,依托我镇厚重的红色文化及生态优势,寻找合作伙伴,形成文化产业链,发挥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连锁效应。靠先进理念招商。既要走出去,还需请进来,既要定向招商、上门招商,还要以商招商、嫁接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多措并举,取得实效。靠优势资源招商。我镇的铅、锌、钼、水电、红绿色旅游资源、农特产品及中药材资源丰富,我们要把这些优势资源推介出去。把客商引进来。靠优质服务招商。亲力亲为,为客商生产上给予全程服务,生活上给予关怀帮助,招商如结友,努力营造一个让客商留得住、发展好、扎下根的良好环境。
(四)以完善配套建设为基础,提升集镇建设品位。
认真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完善中心集镇配套功能,扩大集镇吸纳力,增强集镇承载力,提升集镇建设品位,2013年全面实施中心集镇河道洁化美化工程,金汇大路绿化及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建设好柳林大桥及河堤项目,优化人居环境,为把汤家汇建设成“中国安徽红色生态第一镇”树立好窗口形象。
(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举措,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汤家汇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是刺激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迈向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镇党委政府坚持“现代农业树品牌”的发展战略,带领全镇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按“抓特色、上规模、树品牌、增效益”工作思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促进多经产业发展,建成笔架山、竹畈的香茶菜板块;银山畈的蓝莓、灵芝板块;瓦屋基、金刚台的油茶、山核桃、毛竹板块;泗道河的茯苓板块。并梯度实施从竹畈到分水岭公路两侧100米的植树造林“绿色长廊”工程,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利于社会、惠及于民众。加大引导和扶持,发挥能人大户效应,把春丰、祥民、鸿余散养鸡生态养殖、天园黑毛猪养殖发展业壮大好,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
(六)以改善民生为要务,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工程内容多、涉面广,群众得实惠多,2013年,我们仍要强化工程类项目监督管理和管护,严格补助类项目程序,阳光政务,巩固好新农合,实施好新农保,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七)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前提,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各项规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全面提升执政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自身建设,改进作风,大力倡导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作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干部管理,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充分依靠尊重、贴近群众、察民情、解民忧,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廉洁勤政的公仆形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定期排查,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走访工作,深入一线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道路、校园、非煤矿山、危化、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要常态化监督管理,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及防邪教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公民法治意识,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优质服务。继续坚持“村为主”方针,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以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核心,加大统计信息核查工作力度,加强重点村管理,促进后进村转化,强化优质服务,提高群众对计生奖扶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培育和增扩税源,增收节支,严明财经纪律,着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确保财政平衡运行。教育方面重点抓好在建工程,科学施教,提高全镇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卫生部门加大重大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共青团、妇联要积极配合文化、老年学校搞好全镇文化阵地建设;人武及民政部门积极落实好“双拥”工作,齐头并进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群众。
各位代表、同志们,完成2013年的工作任务,实现汤家汇的跨越发展,是5万汤家汇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重担在肩,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镇人大的严格监督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强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一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发图强,为开创汤家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汤家汇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秘书组 2013年4月9日 |
汤家汇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秘书组 2013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