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吴家店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有优”总基调,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战略布局,努力建设产业兴旺、镇村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吴家店。“十四五”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吴家店镇全面提高群众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上,特制定吴家店镇“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城关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镇生产总值翻一番,国家税收翻一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翻一番,努力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伟大目标迈进。为此我们将着手建设“三镇”,谱写美好吴家店建设新篇章。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坚持质量为先,建设产业强镇。一是着力特色培育,推进产业带动再提升。围绕产业和交通干线,助力打造县域产业和城镇发展中轴。在“十四五”期间继续贯彻落实“长短结合,以短为主,以长带短,以短促长”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播种任务落实到村到田,严守耕地红线,加强卫片执法,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打造小而优、小而有特色的户内产业,力争实现发展茶叶0.5万亩、油茶0.3万亩、中药材0.5万亩、山核桃0.2万亩、高山有机稻0.1万亩,黑毛猪年存栏2万头、大别山黄牛出售0.15万头、山羊年出售0.5万头。重点推进蚕桑产业,力求三年内全镇桑园面积达到3500亩,年养蚕1万盒,产茧450吨,蚕农年售茧收入1800万元。申报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家庭农场各2家,申报有机食品认证2个。引导农业特色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地方标志产品认证,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注重多产融合,推进升级转型再进步。结合三关五寨、黄狮寨、穿石庙、西庄温泉、龙潭河峡谷、华润希望小镇、十八盘漂流、香炉观等旅游景点,利用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大别山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将我镇打造成为“大天堂寨景区”重要的游客接待基地之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着力实施西庄温泉改造、龙潭河至永安寨古栈道修复、蚕桑生态观光园建设等旅游重点项目工程,通过生态农业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掀起“茶旅融合”以及革命主题等旅游业的热潮,着力打造8-10个高质量旅游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创建3A级和4A级景区零突破。利用旅游产业的兴起,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升经济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全力弥补山区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上的短板,加快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三是聚焦提质增效,推进集体经济再飞跃。继续扶持映山红公司、汤生公司等企业发挥龙头示范效应。鼓励有优质旅游资源的村发展休闲农业、民宿、创意农业等集体经济,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优势,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扶持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薄弱村现状,“十四五”期间争取实现至少一个村集体经济达100万,全镇一半以上的村集体经济达50万。
(二)坚持发展为要,建设经济重镇。一是全面发挥改革创新助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盘活“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惠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探索增加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形成“三变”改革运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新途径,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培育示范样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落实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二是有效增强招商引资牵引力。继续围绕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新型环保、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项目。主动到产业密集区拓展信息源,适时组织开展投资环境推介会,寻求与客商合作的机会,主动作为、提高效能,提供“零距离”“心贴心”服务,集中精力推进项目从农业到工业、从农产品售卖到农产品深层加工上的转型。三是持续激发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强化以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建设的理念,重点抓好集镇风貌提升。在高质量完成集镇污水管网改造基础上,完善集镇综合管理和宜居环境建设,加快完善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集镇购物、医院、银行、学校、加油站等公用事业的建设,为群众创造便利、宜居的环境。编制村庄规划,加强风貌管控,争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及整治村项目,结合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工程实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谋划镇卫生院、包畈小学整体搬迁,围绕西庄温泉、龙潭河峡谷、黄狮寨等自然资源打造特色养生小镇,围绕穿石庙红色资源打造革命教育基地等。
(三)坚持民生为纲,建设宜居美镇。一是让安全守护在保障民生中筑基。突出食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强化重点时节安全生产督查检查。继续压实责任,持续扎实开展平安乡镇创建,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及电信网络诈骗知晓率,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二是让社会保障在保障民生中添彩。建立健全返贫致贫人口监测预警和主动发现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应救尽救、应退尽退”原则。对不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其他困难群体,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常态化保障老人、儿童、残疾人、计生家庭等特定群体权益,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让环境优化在保障民生中增效。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引导群众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参与者和监督员,落实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打造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两山创建”活动,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做好我镇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日常运维工作,切实发挥环保效益。持续抓好移风易俗和振风超市管理工作,深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引导镇村风气向更好、更优、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