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1.政策导向:为落实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功能,结合安徽省公益性岗位管理要求(《安徽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第四条)。
2.现实需求: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就业不稳定问题,规范岗位开发流程,杜绝“人岗分离”“虚岗挂名”现象,确保资金精准使用。
3.法规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安徽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等法规,以及《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7〕164号)等文件。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1.民生保障: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线、救急难”属性,优先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体,防止返贫风险。
2.效能提升:明确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推动“多劳多得”,避免“福利化”倾向,提升村级公共服务质量。
3.资源统筹:整合财政衔接资金、光伏收益等多元化资金来源,保障岗位补贴可持续性。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结合白塔畈镇实际需求,参考《安徽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等文件,联合镇人社所、乡村振兴办等部门调研,明确岗位类型、管理流程及考核机制,确保政策可操作性。
四、工作目标
1.稳岗就业:2025年底前实现脱贫人口稳岗率超95%,动态填补岗位空缺。
2.规范管理:建立“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岗位与需求精准匹配。
3.资金安全:通过公开公示、直补到账等方式,杜绝冒领、套取补贴行为。
五、主要内容
1.岗位设置:包括环境整治、道路养护等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岗位,优先覆盖常年在村劳动力。
2.管理机制:
·动态考核:按月考评出勤与工作效果,考核结果与报酬挂钩(优秀奖励50-100元/月,较差扣减)。
·退出机制:对连续3个月考核不合格、外出务工等人员解除协议,空缺岗位优先调整给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
3.权益保障:为岗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险,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基础标准300元/月),确保劳动安全与收入稳定。
六、创新举措
1.绩效浮动制:打破“固定补贴”模式,通过考核结果差异化发放报酬,激发工作积极性。
2.岗位动态调整:根据村级实际需求灵活调配岗位任务,如突击性环境整治、防汛救灾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资金直补到人:通过“村审核—镇备案—直补账户”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资金直达。
七、保障措施及下一步计划
1.监管机制:镇人社所、乡村振兴办定期联合督查,严查“顶岗替岗”“虚报冒领”等违规行为。
2.培训支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公益性岗位人员履职能力。
3.动态优化:2025年将结合试点经验,完善考核细则,探索“岗位+技能提升”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发展。
八、政策解读机关及解读人等信息
解读机关:白塔畈镇人民政府
解读人:杨川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64-7328060
地址:白塔畈镇人民政府三楼乡村振兴办公室
电子邮箱:jzbtfd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