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塔畈镇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及下年度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深化“党建引领”,不断夯实组织基础。
坚持建强镇委党校。全年举办了12期镇村干部培训班,涵盖了农业农村、信访维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等多门课程。培训对象包括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干部、机关事业单位业务人员、村组网格员、农村党员等,有效增强了基层干群的凝聚力和镇村干部的业务能力。严格落实基层减负。精简会议,严审文件,全年发文办会数量对比上年同期削减20%以上;压实责任,规范用人,清退村级借调人员7人;简化考评,强化调度,改季度考评为年度考评,促使干部投身田间地头,真正发挥干事创业能力。
(二)守好“金寨粮仓”,奋力建强特色产业。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全年种植优质水稻40977亩,午季收获优质小麦15822亩,油菜1810亩,油菜总产27.15万公斤,超额完成了年度粮食生产任务。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机械化育秧工厂2座,新建集中育秧大棚38个,新增机械化育秧能力15000亩;新建优质粮烘干存储中心1个,年烘干能力达10000吨;顺利建成灌口集灌区配套提升项目,有效灌溉面积达4.5万亩,及时解决了全镇7个村的农田灌溉问题,为全县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三是做强优质产业。不断优化果蔬种植技术,新建分拣中心1个,全镇大棚蔬菜年产量达4000吨,实现年产值1600余万元,在全县各乡镇处于领先位置。四是坚持种养结合。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农业产业优势,新建蓝羽白鹅基地投产,现存栏皖西白鹅12000余只,预计年产值达540万元;新建金寨智慧蛋鸡项目投产,在舍蛋鸡30万只,预计年产值达6000万元。白鹅、蛋鸡的单体规模化养殖量均为全县最大。目前正在洽谈金寨蛋鸭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可年出库鸭蛋1.8亿枚,实现年综合产值2.16亿元以上。
(三)编织“综合网格”,尽心完善治理体系。
一是率先实施“多网合一”。制定《白塔畈镇村组综合网格员管理实施方案》,将村民组长、乡村振兴网格员、环境卫生网格员、平安建设网格员等职能整合,评选综合网格员155人、网格长41人。二是探索尝试数字赋能。与电信公司合作,为每位网格员免费配发1部智能手机,在重点区域加装视频监控,为独居老人、五保户免费配发一键呼叫设备,在网格住户和网格员之间搭建起一键喊话、实时查看、民情反馈直线处理的通道。截至目前,网格员摸排化解矛盾纠纷450余起,参与协助办理“12345”市长热线、“书记信箱”等交办事项300余件。该项工作为《金寨县村组网格“多网合一”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坚持“抱团取暖”,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持续完善“5+X”发展模式,在光伏电站、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产盘活、资产收益5项全镇12个村共同拥有的发展方式基础上,大力支持各村个性化发展“X”项收益。截至2024年11月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达873.3万元,预计年度可突破1000万元;全年共发放集体经济绩效报酬13.41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2024年,通过对接安徽省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组织了12家高校和企业在我镇郭店村顺利开展农副产品“面向采购”和消费帮扶活动;先后接受了市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培训班、淮北市烈山区组织部、常德市农业农村部门来镇调研、学习。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基础改造,全力保障粮食生产。
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依托粮食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推广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烘及病虫害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服务,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扩大集聚效应,推动粮食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引育结合,聚力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发展四季果蔬。集种植、观光、采摘一体化推进果蔬产业,做到四季有果,打造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果蔬供应基地。二是布局标准化养殖。沿“一河一路”布局,全力推进皖西白鹅养殖基地、智慧蛋鸡场厂以及百万羽蛋鸭厂项目建设,精心谋划蛋品加工、有机肥生产、肉类屠宰项目,打造标准化、全链条畜禽产业园。三是培育数字产业。与金寨视窗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合作,立足现有基础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户外实景直播基地,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三)持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一站三中心”、村级“红色评议站”等阵地作用,将网格员职能与乡村治理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以点带面构建村级事务办理、矛盾纠纷调解、群众评事议事为一体的“群众自治主阵地”,打造镇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村组织具体负责、网格员协同配合、各部门群体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四)优化资源配置,深度激发经济活力。
进一步加强金寨县光慈故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力量,在“5+X”发展模式基础上,通过光慈故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做好资源整合和分配,在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同时,着力提升经营收益,打造村强民富的发展格局。
(五)聚焦宜居宜业,落细落实群众期盼。
以路域环境整治为契机,结合美丽宜居示范点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环境面貌、基础设施、镇容秩序、生态环境、文明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