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寨县槐树湾乡 > 农业农村政策
号: 11341426766879557B/202112-00017 信息分类: 其他,其他
内容分类: 农业农村政策 发文日期: 2021-12-08 17:07:04
发布机构: 金寨县槐树湾乡 生成日期: 2021-12-08 17:07:04
来源单位: 金寨县槐树湾乡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名  称: 【政策解读】《关于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  号: 词:

【政策解读】《关于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12-08 17:07 来源:金寨县槐树湾乡 文字大小:[ ] 我要纠错 背景色:       

一、《实施意见》起草背景及过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反映全产业链价值”。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突出谷库岭园建设,实施特色产业“138+N”工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农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品牌创建成果丰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化保持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由县委办、政府办牵头,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门的小组,根据中发〔20211号、农规发〔20213号皖发〔20211号、六发〔20212号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精心起草了《关于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初稿形成后,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多次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报请县委常委朱宽江审定,最终形成送审稿。

二、主要内容

《意见》分为: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联农带农、坚持久久为功)、目标任务、十项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等五大部分。

重点是按照“培育壮大全县特色农业,推动产业链式发展”的思路,实施“十个一”工作:

(一)编制一套规划结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品种、基地、加工、流通、市场等关键环节,进行全周期、链条式分析,找准产业链的痛点断点堵点,科学编制茶叶、中药材、毛竹、黑毛猪、油茶、茧丝绸6大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二)建好一批基地 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建设要求,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场)。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

(三)提升一批加工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

(四)培育一批龙头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产业联合体。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培育一批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及央企、名企落户金寨。支持引导种养大户创办家庭农场,进一步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五)拓宽“一批渠道”。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及快递体系建设。支持大别山茶城、药用菌大市场区域性交易中心建设。积极“请进来”,办好农产品展销会和集市活动;组织“走出去”,支持开设直销店、旗舰店等展示展销窗口,推动“新零售”电商发展。

(六)做靓“一批品牌”。加强“大别山的问候—源自金寨”“长寿金家寨”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规范六安瓜片、金寨灵芝、金寨黑毛猪、金寨山茶油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产品)管理和使用。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企业品牌。培育“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

(七)用活“一笔资金”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持久支持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充分利用“农业产业振兴贷”“国元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开发“乡村振兴贷”金融产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金”,建立健全“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提高“劝耕贷”等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范农村“三变”改革运行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完善“保底收益+分红”等收益分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红利。

(八)健全“一支团队”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新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支撑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及科技创新基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四有”标准,培育一批有诚信、效益好、乐奉献的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全面推行农技推广特聘计划,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生资配送、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生产托管服务。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师带徒”培训模式,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挖掘传承传统技艺,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为了有力推进特色产业链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个特色产业、一名牵头县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技术联盟、一个产业协会的思路,凝聚发展合力,强力推进。

(二)强化政策保障。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分产业切块资金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开发“乡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健全“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用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全面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优惠政策。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三)加强项目管理。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项目库。优化产业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机制。

(四)强化考核调度。把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评考核办法,加强绩效评价。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