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花石乡举全乡之力,攻坚克难,务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简要小结如下:
1.现代农业持续壮大。通过茶园改造项目新改造提升茶园500余亩;2024年新栽桑50余亩,春季养蚕221.5张,新建养蚕大棚1200平方米;持续推进“两强一增”,完成水稻种植1100亩,小香薯种植400亩,野菊花种植300亩;新增蜜蜂养殖100群,全乡蜜蜂养殖1300群,种植玉木耳15万棒,带动23户农户种植玉木耳,推动“三品一标”事业发展,新认证企业3家;邀请网络达人来乡开展“徽常好物 乡约金寨”网络公益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帮销农产品 480万余元。严格落实重大动物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春季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
2.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体验游”“休闲观光游”“越野探险游”,“春山·湾留居”精品民宿建成运营,新发展农家乐5家,带动全乡71户群众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小院,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成功举办第二届民俗风味美食大赛、“徽煌之路 逐梦江淮”2024安徽省全民健身徒步大会“春游江淮请您来——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示范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5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13场次,上半年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综合收入约5000万元。
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S447省道全面建成通车,1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完成,新建大湾标准化茶园基地500 亩、大湾茶园步道1200米、智能化停车场3处以及大湾户外电影剧场、村BA篮球场等大湾文化体育设施,较大提升了花石乡基础设施状况。
4.乡村品质更有韵味。强化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新建、改建、扩建农民建房21户。充分发挥驻镇规划师作用,进一步提升项目规划品位。对照“十有十无”建设标准,对大湾村中心组、张北组等1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进行改造提升,扎实推进S447省道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大湾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乡村面貌全面提升。
5.文明乡风更加浓郁。通过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自觉抵制迷信活动,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在全社会积极弘扬“抵制浪费、勤俭持家”风气,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红黑榜”等各类创建评比活动12次,评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热心公益、遵纪守法、环保卫生等文明户100余户;成立乡村志愿服务队伍56支,志愿者人数1342名,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21次,志愿服务活动197次。
6.党建引领坚强有力。严格执行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1+7”方案,积极落实“十项信用惠民政策”,在公交出行、医疗就诊、就业培训、优惠贷款、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信用户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加快我乡现代化发展,促进我乡全面振兴。2024年,“党建+信用”系统3.0版上线,共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个,农户3866户,截至目前,已完成6个村共2650户农户以及5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验证。依托“一站三中心”,“红色评议站”(“红色评议员”12名,“红色评议志愿者”49名)调解矛盾纠纷110起,回应群众诉求100余件。建立“板凳会周制度”,张贴“便民服务连心卡”3556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30余件。
7.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进度较慢,全乡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缺少规模大、带动强的优质产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无法满足发展要求;乡土人才缺乏,新型经营主体较少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完善优化帮扶措施,发挥好第九批驻村工作队作用,加强出列村、脱贫人口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巩固情况。强化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持续拓展光伏、旅游、电商等增收路径,稳定公益性岗位。倾力保障民计民生。全面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教育救助、住房安全保障、医疗救助、社会帮扶等政策,加大对特困、孤儿、残疾人、城镇低收入人员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质量。突出特色抓好农业。继续扩大自身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链式发展,重点培育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带头人、农业大户、新型农业主体,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创建培育“农产品品牌,开拓售卖渠道,带动农户增收。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推进大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五好两宜”项目建设,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升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