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役军人保障法》制定背景和重大意义
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部队是战斗力建设的主力军,在地方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广大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后,自觉铭记党、政府和军队的关心关爱,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大潮,争做对党忠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模范,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书写了无愧于时代和军旅的出彩人生,展示了“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为制定退役军人保障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退役军人的专门法律,退役军人保障法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改革要求,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为退役军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制定,坚持统筹协调,注重服务保障与教育管理、物质待遇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完善现行政策基础上创新了制度设计,为开展退役军人保障工作莫定了坚实法律基石,对确保退役军人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2、推进退役军人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构建退役军人保障制度体系的有力支撑;4、适应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客观需要。
2、《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审议修改
202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初次审议后,于6月22日至7月21日期间通过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进行了二审,又向39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发函征求意见。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退役军人对这部法律草案高度关注,中国人大网共收到132845位网民提出的820689条意见。此外,还收到群众书面来信20723封。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军队有关部门也收到了一些关于修改完善草案的群众来信。
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63号主席令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3、《退役军人保障法》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十二部分 :明确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保障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体制,规范移交接收工作机制,明确分类安置方式和保障措施,完善退役军人安置配套制度,创新教育培训举措,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措施,加大优待帮扶力度,强化褒扬激励制度功能,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建设,规范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衔接配套。
4、《退役军人保障法》规定的特殊优待措施
对参战退役军人,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被评定残疾等级和退役后补评或者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的退役军人,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退役军人,法律规定的特殊优待措施主要有八项:1、国家建立参战退役军人特别优待机制;2、参战退役军人、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特殊岗位服现役的退役军人优先安置,对其随迁子女转学、入学优先保障;3、参战退役军人和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获得省部级或者战区级以上表彰的退役军人编入地方志;4、专门规定了供养安置方式,以供养方式安置的退役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国家建立伤病残退役军人指令性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
5、残疾退役军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6、军队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对参战退役残疾退役军人予以优惠;7、残疾退役军人依先享受抚恤;8、国家弘扬英雄烈士精神。
5、《退役军人保障法》贯彻落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退役军人保障法对退役军人保障有关的基本原则、主要制度作了规定,一些规定还需要通过配套法规政策予以细化。在法律起草和审议过程中,退役军人事务部已经会同有关方面紧锣密鼓地开展了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工作。下一步,要按照法律规定,结合军事政策制度改革要求,继续做好配套法规政策制定和清理工作,该制定的尽快制定,该修改的抓紧修改,该废止的及时废止。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扎实做好退役军人保障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法律实施的良好氛围,让全社会了解法律和有关规定的主要内容,确保法律有效实施,切实维护好广大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解读人:退役军人局 局长 张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