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级政策解读】《关于2021年度动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通知》文件解读

2021-06-14 11:55来源:金寨县住建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背景和意义

1、全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2、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示要求。

3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并适当扩大对象范围,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安全为本。以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为根本目标,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加强质量安全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及时消除房屋安全隐患,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

2、农户主体。农户是住房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对于发现安全隐患,应提出危房改造申请并组织实施。农户应充分参与改造方案选择、筹措资金、投工投劳、施工过程质量监督与竣工验收等过程。

3、公开公正。农户是住房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对于发现安全隐患,应提出危房改造申请并组织实施。农户应充分参与改造方案选择、筹措资金、投工投劳、施工过程质量监督与竣工验收等过程。

4、因地制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保障方式、建设标准等,指导农户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住房安全,就地取材降低建设成本。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认定对象

1、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1)农村易返贫致贫户;

2)农村低保户;

3)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

4)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

5)农村低保边缘家庭;

6)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其他脱贫户给予支持。

2、对象认定部门

1)民政部门负责认定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边缘家庭;

2)乡村振兴(扶贫)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认定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农村易返贫致贫户、符合条件的其他脱贫户。

四、补助标准

1、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采取分类补助,重建房屋户均2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6万元。

五、保障方式

1、农村危房改造改造方式。根据房屋危险程度和农户改造意愿选择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选址新建等方式解决住房安全问题。选址新建,旧房必须要拆除。

2、农村危房改造其他改造方式。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供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弱的特殊困难农户周转使用,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村集体也可以协助盘活农村闲置安全房屋,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进行租赁或置换,地方政府可给予租赁或置换补贴,避免农户因建房而返贫致贫。

六、管理要求

1、加强危房改造实施管理

1)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发现一户,改造一户。

2)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各地要建立农村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农房定期体检制度,要加强施工现场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指导做好竣工验收,确保改造后的房屋符合安全要求。

3)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各地要主动开展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房屋建设管理水平。

4)加强工程验收管理。验收重点包括补助对象确定、工程质量、资金拨付、档案资料、旧房拆除及群众满意度等。

5)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健全危房改造一户一档台帐,及时准确将每一户危房改造对象的家庭情况、房屋改造的进展情况录入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

2、严格补助资金使用管理

1)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无关的支出,不得在补助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禁止单纯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用于房屋粉刷、装饰等与提升住房安全性无关的用途,坚决制止单纯的刷白墙现象。

2)防止补助资金拨付不及时、挤占挪用和滞留。对于支付给农户的补助资金,支付时间不应晚于竣工验收后30日,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和滞留。

3)做好信息公开。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环节审查结果的信息公开,及时调查处理群众举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强化保障措施

1)落实部门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组织编制农村房屋安全性鉴定、建管等政策规定和技术要求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民政、扶贫部门负责补助对象认定。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农户主体、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强资金保障。积极开展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减轻自然灾害等原因对农户住房和生活的影响。加大对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获得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的农户提供贷款支持,地方可视情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