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小麦秋播种子处理技术意见

2023-11-13 14:32来源:金寨县农业农村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省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态势,已对我省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开展秋播小麦种子包衣和秋冬季苗期病虫害防治,将防治关口前移到冬前,避免冬前病原菌的早期侵入及潜伏,同时促进小麦冬前苗匀、苗齐、苗壮,为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切实做好今年秋种小麦病虫害防治,加强小麦病虫害全程防控,确保夏季粮食生产和品质安全,
避免播种“白籽下地”,大力推行种子包衣种子处理技术。
一、总体目标
大力推广开展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避免籽下地,全省小麦秋播种子处理占比 90%以上,有效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二、防控对象
小麦纹枯病、小麦茎基腐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全蚀病等根茎基部病害,蚜虫、麦蜘蛛、草地贪夜蛾、地下害虫等害虫。同时预防冬前可能侵染并潜伏的锈病、白粉病。
三、防控措施
在推行深翻减少菌源量,选择抗(耐)病品种、推广适期晚播防病菌初侵染等措施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当地秋播期病虫害发生的类型及特点,选择登记在小麦上,或经过实验示范,具有广谱、高效的种衣剂类型进行拌种,避免麦种“白籽下地”。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在沿淮及其以南小麦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普遍的区域,选用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种衣剂;在沿淮淮北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选用含有硅噻菌胺、嘧菌酯、苯
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成分的种衣剂;在沿淮淮北小麦根腐病、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区,选用含有种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氟吡啶胺、咯菌腈等成分的种衣剂;在沿淮淮北地下害虫、蚜虫常发地区,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成分的药剂拌种或包衣;在病虫害混合发生区域,根据病虫种
类选用以上杀虫剂和杀菌剂单剂混合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或直接选用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虫啉·福美双·烯唑醇等复配制剂拌种。拌种时要根据具体的商品使用说明书,将药液对一定水量后,按照一定的药种比进行包衣处理。建议使用专用的种子包衣机械,进行快速、均匀地种子包衣处理,充分阴干后进行播种。要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后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剂。拌种要随拌随用,不宜久放。拌种时可添加含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二氢卟吩铁等成分的植物
免疫诱抗剂,提高出苗率和小麦抗病、抗逆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