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2025-04-20 08:11来源: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为切实做好2025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突出行政防灾和技术防灾相结合,依靠技术支撑和制度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精细化、信息化发展,推动地质灾害从“隐患点”防灾为主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防灾转变,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

根据2025年开展的汛前调查结果,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23个乡镇均有分布,危险等级均为小型,受威胁群众251户953人,威胁财产6893万元。

(一)灾害类型。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背景)、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灾害本身的特征,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其中滑坡38处、崩塌45处、泥石流3处。

(二)稳定程度。根据地质灾害点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可分为基本稳定和不稳定两类,其中基本稳定33处、不稳定53处。

三、地质灾害重点威胁对象、范围及防范重点

(一)威胁对象。主要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居民点、自然村庄、中小学校舍、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水利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在建工程活动区等。

(二)威胁范围。全县除梅山镇、白塔畈镇等部分丘陵区域外,其它区域均为Ⅰ至Ⅲ级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均受一定程度的威胁。

(三)防范重点。2025年汛前调查确定的86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见附表);已排查出的山区切坡建房隐患点;2024年“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建设试点初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其它新发现需要纳入防范的隐患点。

四、重点防范期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至9月主汛期,主要防范因强降雨、长时间降雨、台风等因素造成的局部降雨等引发的地质灾害;第二阶段是1月至2月,主要防范因冰劈、融雪雨水下渗等引发的地质灾害。全年应加强防范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五、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雨情趋势预测。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我县汛期(5-9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少。6月中旬前期入梅,7月上旬后期出梅(常年入梅6月16日,出梅7月10日),梅雨量、梅雨强度接近常年,但梅雨期间易出现短时强降水等对流性天气。今年可能影响我县的台风2个左右,出现在7月下旬-9月。汛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多,受暴雨或台风影响,出现局地性、突发性强降水的可能性仍较大。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结合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特点和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排除地震、极端灾害天气等因素,考虑上年度长期受干旱影响,预测2025年全县地质灾害灾险情总体趋势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灾害类型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为主。

六、主要防治措施

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县直各部门各负其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隐患排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4月底前,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责任单位要组织开展一次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居民点、自然村庄、中小学校舍、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旅游点、在建工程人员居住较集中的高坡区,实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数量、分布、类型、规模和威胁人员财产情况,建立年度重点隐患防治台账,逐点落实防灾措施、责任人、监测人,做到一点一档,并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二)落实动态监测,及时全面掌握险情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范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基层防灾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86个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域,要努力提高雨情、水情监测和预警的专业化、自动化水平,进行重点监测,认真做好记录,全面掌握险情动态。如遇有重大转折天气前,各责任单位要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险情早发现、处置。

(三)强化预警预报,提升应急救援处置。县自然资源局要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最大程度减少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金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四)加大宣传培训,夯实防治社会基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法律法规、防灾知识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特别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特殊时段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村基层和中小学生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各乡镇要在5月底前,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或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增强群众防灾意识,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提高受威胁群众的防灾、识灾、避灾能力。

(五)严格项目监管,推进地灾综合治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等工作,加大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争消除一批威胁重要地段、重要设施和人员集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对于2025年实施的项目,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绩效管理、竣工验收等全流程管控。对于计划搬迁避让的,属地政府要积极主动协助地质灾害点受威胁户实施避让搬迁,经验收合格后按“以奖代补”形式及时足额给予补助。同时,结合“三查”工作,开展对防护工程的“回头看”,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防护工程,要及时采取清淤、加固、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六)突出协同联动,落实地灾防治责任。部门按照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责任分工,充分发挥防灾联动机制作用。气象、水利、交通、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对突发事件重要信息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的充分衔接,以确保防灾效最大化。各乡镇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和责任人,通过建立乡镇、村、点三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体系,把每个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加强与应急、教育、水利、气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对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任务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将责任制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科学编制方案。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订各重点隐患点应急预案,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和防灾预案表,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明确各重点隐患点监测人员、预警方式、应急避险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自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村组和具体责任人员,确保地质灾害防治科学、规范、到位。

(三)严格值班值守。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值守制度,汛期和极端天气期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网格信息员(监测员)坚持到岗到位、履职尽责。值班人员要及时、准确、无误的上传下达灾情险情和防灾部署要求,对虚报、瞒报、漏报、迟报相关信息的单位和擅离职守的工作人员将严肃查处,及时通报。

    (四)强化督促检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公布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接受社会监督;县政府将不定时开展督查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实现年度防治目标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