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后公开】《金寨县青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2025-03-26 21:22来源:金寨县青山镇文字大小:[ ]   背景色:       

《金寨县青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依据《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金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青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青山镇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分为镇域和镇政府驻地两个层次。

其中,镇域层面包括个行政村,即青山村、茅坪村、姜河村、尧塘村、汤店村、抱儿山村,总面积162.21平方公里。镇域层面突出与金寨县区域协同发展、镇域国土空间格局、空间用途管制、居民点体系及各类设施的统筹安排等规划内容。

镇政府驻地规划范围面积为同级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总面积为0.67平方公里。重点完善用地布局、产业空间分布、住房建设、设施安排和特色风貌引导等规划内容,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重点做好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引导城镇向功能集聚提升转变。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

二、城镇性质

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市部署,突出城镇政府驻地域职能,彰显城镇地域特色,聚焦城镇发展优势,结合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提升城镇功能,合理确定城镇性质。

城镇性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以区域协同为抓手,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竞争力,将青山镇建设成为“两区一地”。即:“长三角”高品质休闲旅居目的地安徽省特色体验乡村振兴示范区响洪甸上游生态文明实践先行示范区。

三、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两轴,三廊四屏”总体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基本原则,构建“一核两轴,三廊四屏”的县域总体空间格局。

“一核”:即青山镇城镇发展主中心。突出核心带动,做强镇政府驻地;

“两轴”:即青丁路镇村发展轴、叶高路镇村发展轴;

“三廊”:即西淠河生态景观廊道、青龙河生态景观廊道、莲花河生态景观廊道;

“四屏”:即东侧生态安全屏障、南侧生态安全屏障、西侧生态安全屏障、北侧生态安全屏障。

四、落实空间发展底线

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镇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9.08平方公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耕地“进出平衡”。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到2035年,全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8.34平方公里,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96.2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以河流、山川等自然边界和地物边界核定实体边界,设立界桩、竖立标识牌、信息登记入库保证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到2035年,全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0.67平方公里。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格局。

划定村庄建设边界。结合村庄未来发展前景分析,针对提升型和稳定型村庄合理保障发展需求,在保障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上,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到2035年,全镇划定村庄建设边界333.36公顷。

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在乡镇政府驻地边缘,对于地上无现状建设、近期无实施项目或现状易于拆迁的空间进行留白。可用作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使用,留白用地19.87公顷。

五、产业发展格局

以绿色、低碳、生态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要求,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最终形成“一核两轴,四区多点”的总体产业布局。

“一核”:即青山镇镇政府驻地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核;

“两轴”:即青丁路镇村发展轴、叶高路镇村发展轴;

“四区”:即十里溪畔、抱儿山茶、映山蓝谷、竹影南山四个产业片区;

十里溪畔:十里溪位于姜河村,拥有大小瀑布十几个,形成独特的瀑布群结构,有良好的生态本底,目前已打造成3A级旅游景区。结合现状已有十里溪资源,以“生态+旅游”的健康理念,通过新增旅游服务中心、民宿、步道、栈道、吊桥等配套设施,促进自然山水、农村生活转变为旅游吸引物,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抱儿山茶:抱儿山位于大别山腹地,响洪甸水库上游、西淠河之源头,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1067米。生产的茶叶香味幽雅、口感柔和,抱儿山茶叶远近闻名,曾多次获得多项殊荣。结合现状优势资源,将“山+茶+旅”相融合,通过举办抱儿山开茶节暨樱花旅游节等方式,用抱儿山头茶拍卖、漫步樱花步道、畅游大别山最美茶旅线路等形式,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茶旅融合、推动茶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映山蓝谷:汤店村、茅坪村的红岭公路旁560米高山上,有近万株映山蓝(紫杜鹃)分布于整个山谷,其中2000余株在山顶周边集中绽放,此处地点也被称为映山蓝谷。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映山蓝谷,以“农旅融合、以农带旅、以旅兴农”为指导思想,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家庭农场。通过种植有机蔬菜、瓜果,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方式,打造一条登山探险、踏春赏花、餐饮采摘、特色住宿的精品旅游线路。

竹影南山:响洪甸水库上游,自张冲大桥左侧向上3公里,便是尧塘南山。这里是自然形成+人工打造的旅游景点,名叫“竹影南山”。结合现有的竹山资源,打造集挖笋体验,竹影垂钓,竹林土鸡养殖,住宿餐饮一体休闲旅游体验区。

“多点”:即乡村轻食、溪畔民宿、创客工坊、云上茶园、原味茶道等。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修改、实施是各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应履行相关法定程序。本规划强化主体责任落实、监督考核与宣传教育,加大对本区域内设计空间布局相关规划的支撑与协调。

)决策机制

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统筹作用,建立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的规划实施机制,涵盖规划编制、实施建设和建后管理全过程。完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重大项目决策实施机制,重点协调各部门年度计划,确保财政支出、土地供应、申报审批等工作可为规划落实提供必要的资源及政策支撑。

)监督评估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坚持开门编规划,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凝聚共同愿景,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及乡村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并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并将数据库汇入上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预警等实施监督功能,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内容,建立规划实施考核制度,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实施主体责任挂钩的考核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