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南
一、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健康稻田为基础,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发生基数。协调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控制病虫为害。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服务,促进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非药剂防治技术
1.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合理布局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瘟病、稻曲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2.农艺措施。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能力。3.生态调控。田埂留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寄生蜂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路边、沟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4.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育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水稻蚜虫、稻蓟马的发生。
5.性信息素诱杀。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始蛾期开始,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性诱装置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cm为宜。
6.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宜。
7.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2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苞虫、粘虫、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二)关键期用药技术
1.种子处理,预防苗期病虫害。针对苗期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选用三氯异氰尿酸处理剂浸种。
2.带药移栽,减少大田前期用药。水稻秧苗带药移栽既可有效预防移栽田稻叶瘟,也对一代螟虫等害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三环唑杀菌剂、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杀虫剂以及氨基寡糖素(海岛素)植物诱导免疫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稻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提升水稻抗逆能力。
3.孕穗末期药剂预防,控害保穗。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组合“一枪药”,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三、主要病虫防控措施
(一)稻瘟病:叶瘟要治早、治少、治了;穗颈瘟要抓住破口初期施药;常发区、重发区、感病品种齐穗期要施第二次药。药剂选用三环唑、稻瘟灵等高含量单剂为宜。
(二)稻曲病: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施药预防,如遇适宜发病天气,齐穗期补施一次药。可选用井·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肟菌胺·戊唑醇等高效对路药剂,在有效预防稻曲病的同时可兼治纹枯病。
(三)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末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 20%,孕穗期达40%时施药防治。药剂选用井冈霉素或噻呋酰胺。同时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
(四)水稻螟虫:第一代二化螟为害枯鞘率≥5%或螟卵孵化盛期施药;以三化螟危害为主的地区,应在水稻孕穗螟卵盛孵期、凡每亩有卵块40个以上的稻田均应防治;第二代二化螟应在卵孵化盛期,重点挑治破口期(始穗5~10%)的稻田。防治螟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核·苏云菌、甲维·茚虫威等药剂,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为主,并配合使用农药减量增效剂和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
(五)稻飞虱: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立即施药防治。可选择使用吡蚜酮、氟啶虫酰胺、噻嗪酮等药剂。
(六)稻苞虫、稻纵卷叶螟:重点做好水稻中期稻苞虫、抽穗后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稻苞虫防治指标为百丛稻有1~3龄幼虫10~15头,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60个,于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Bt(苏云金杆菌)乳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或选用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