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恢复】关于切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
7月9日以来,我县遭受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农田积水严重,种养业受灾形势严峻。为全力做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降低农业经济损失,保障受灾地区农业生产尽快恢复,现就做好全县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立即核实灾情。各乡镇迅速深入田间地头查灾核灾,全面掌握农田内涝、农业生产设施损毁等情况,统一口径,及时准确报送受灾区域和受灾农作物的种类、面积、受灾程度、灾害损失,确保灾情核实及时、准确。重点核查受灾较严重的区域和损失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
二、加强分类指导。现将市农业农村局分类印发的农作物、畜牧业和渔业灾后生产恢复指导意见(见附件)予以印发,请各乡镇根据指导意见,因地制宜立即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做到灾后恢复生产和抗灾救灾无缝衔接,保障全年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减少。
三、做好技术指导。县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对包保乡镇开展灾后生产恢复指导工作。各乡镇应切实担负起组织实施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和生产恢复的指导责任,立即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落实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主体的“一对一”技术包保服务,做到分类指导、科学救灾,进一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
四、协调保险理赔。各乡镇应加强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沟通对接,协调农业保险公司赴实地核灾定损,减小农业损失。开通防止因灾返贫致贫“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最大限度实施快速理赔。
五、强化隐患排查。各乡镇应严格按照《关于农村切坡建房诱发地质灾害防范的通知》有关文件要求,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加强山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全面排查农村切坡建房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六、落实帮扶措施。各乡镇应加强房屋受损风险预判,对住房存在风险隐患的及时进行人员转移安置或紧急房屋修缮,确保群众人身以及住房安全。加强饮水安全监测,及时修复受损饮水设施,保障农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根据农户返贫致贫风险,因户因人有针对性地落实住房、医疗、饮水、产业以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等相关政策,及时化解灾情风险隐患。
附件:1. 农作物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2. 畜牧业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3. 渔业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金寨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6日
附件1:
农作物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
水稻具有较强耐涝性,对于淹水没顶3天内的水稻均可恢复生长;受淹没顶3—7天的水稻要根据水稻品种特性、水质、受淹期间气温等条件进行判断;淹水没顶在7天以上的建议改种其他作物。
(一)判断方法。判断水稻是否要补改种,要做到“三看”;一看植株。排水后稻株仍为绿色,没有腐烂,而且有一定硬度,排水后2-3天,剥查主茎,生长点呈晶亮状,不萎缩,不浑浊,每穴有2-3个茎蘖存活的可以保苗;若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外部叶片腐烂,则需要改种。二看叶片。如叶片有绿色,叶鞘内部仍为绿色,或出水后3天能见到心叶抽出的可以保苗;若叶片失绿且腐烂,心叶已死则需要改种。此外,若叶片晚间湿润,出现“吐水”现象,则植株活力较好。三看根系。拔起稻株,观察根系生长情况,如果有白根或根系呈淡黄色,或者排涝后2-3天能见到新根露尖的可以保苗;若根系全部为黄根和黑根,且开始发臭的,则需要改种。
(二)受灾田块。对受洪涝影响较轻,不需要补种的田块,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 开沟排水,使秧苗露出水面。对受淹田块,要及时排涝。阴天可一次性排干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应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再在下午四点以后排掉稻田积水。
2. 堵堤扶苗,及时查苗补苗。对山区泥石流造成冲毁田块尽快堵口扶堤,填平沟壑;对于倒伏秧苗,要扶起扶直,并用尼龙绳或稻草扎成小把。对少量缺苗断垄的区域,通过移稠补稀等措施及时补苗,确保全苗。有条件的地区,对退水后的田块,用清水对叶片进行清洗。
3. 及时追肥,促进禾苗恢复生长。灾后追肥要快。以速效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亩用尿素4—6公斤加氯化钾3—4公斤撒施,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地福来等叶面肥。
4. 加强监测,及时防治病虫害。洪涝易引起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害的大发生,要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选择适宜农药进行防治。
(三)绝收田块。对因洪涝灾害损毁,或受淹时间较长,需补改种的田块,要根据退水时间,在保证有收成和不影响秋种茬口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补改种工作:
1. 7月22日(大暑)前退水田块。建议选用早稻早熟品种(如南陵早2号等)直播,每亩用种10公斤左右,确保基本苗;或直播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以及芝麻、绿豆、红小豆、荞麦、高粱等短生育期作物。
2. 8月7日(立秋)前退水田块。可直播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以及荞麦、高粱、秋马铃薯等。
3. 8月23日(处暑)前退水田块。建议整地做好秋种准备。
二、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
1. 立即排出积水。玉米、大豆、芝麻等旱地作物不耐涝渍,要及时疏通断头沟,开挖排水渠,进行田间清沟排水;部分积水严重区域,要启用排水设备,尽早排净田间积水,使玉米、大豆等作物恢复正常生长。
2. 及时追肥补肥。淹水地块玉米、大豆等作物根系活力下降,部分养分因淋洗及冲刷造成损失,容易引起脱肥早衰。积水排净后,应及时补施氮素化肥。玉米可每亩撒施5-10公斤尿素。有条件的地区可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一般用2%-3%的尿素与0.1%—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0.01%芸苔素内酯10-20ml,兑水50kg进行全田喷雾。
3. 培土壅根防倒。玉米、芝麻等作物在积水长期浸泡易造成倾斜甚至倒伏。要扶理植株,及时清除叶片淤泥,如果发生倒伏,要及时扶苗培土壅根,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4. 病虫害综合防治。由于田间积水,土壤水分饱和,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如玉米茎腐病、大小斑病、玉米螟等。要及时防病治虫,适时早防,控制病虫害暴发流行。
三、蔬菜
1.及时清沟排水。疏通沟渠,清理淤泥、杂草,做到沟沟畅通,及时排除积水。
2.加强灾后管理。受灾较轻的田块,要及时用清水清洗植株茎叶上的泥浆,扶正植株,摘除病枝烂叶。退水后3—5天,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叶面追施叶面肥,每隔5—7天一次,连用2—3次。及时中耕松土和培土,追施速效肥料。
3.加强病害防治。注意防治疫病、绵疫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烟粉虱、小菜蛾、斜纹夜蛾等病虫害。
4.及时改种补种。对绝收的田块,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撒施于畦面,然后翻耕,5天后土壤见光发白,再直播或移栽。改种补种时间和品种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果树
1. 土壤管理。一是排除积水。及时排除果园积水,疏通排水沟,保持排水通畅。二是翻土晾晒。扒开树盘周围的土壤晾晒树根,使水分尽快蒸发,待几个晴天后再把土平好。
2.合理施肥。早施基肥,复壮根系,抓住果园墒情,8-9月提前早施有机肥,结合翻地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对缺素症的果树,要及时喷施微肥。
3.防治病虫。密切注意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加以防治。对于套袋果园,有必要时除去袋子喷一遍高效杀菌剂。
4. 改种补栽。对于水毁果园,在水退水以后可以改种其它农作物,或者下半年深翻改土再补种果树。
附件2:
畜牧业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1.尽快修复畜禽舍及设施设备。迅速组织人员及时修复倒塌的栏舍和损坏的饲养设施,排除积水,清理粪便及污物,保持清洁卫生。加强安全巡查,确保用电、用水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的饲养管理程序。
2.及时清理消毒畜禽舍及周围环境。及时清除受洪水浸泡畜禽栏舍及生产场地内遗留的淤泥、粪污和各类杂物等,冲洗被洪水浸泡过水泥地面和墙面,清理雨水沟、污水沟系统,保持排水畅通。及时开展畜禽养殖场所、周围环境的消毒灭源工作,根据不同消毒需要选择不同的消毒药品、消毒方式,重点突出畜禽舍、运动场和周围环境及运输车辆、用具的消毒,尽可能做到不留死角。
3.加强饲养管理。经历了水灾恶劣环境的畜禽,体质下降。在灾后高温高湿的饲养条件下,容易感染发病。因此要尽量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畜禽舍的通风换气。科学饲养,尤其要加强仔畜的保育工作;饲料要合理搭配,添加抗热应激药物,保持营养全面,提高畜禽体质和生长、生产能力。对受淹后的饲料要及时消毒处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高温季节来临,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通过搭建凉棚、遮阳网或定时向畜体(分娩舍除外)和屋顶喷水等措施,增强畜禽抵抗高温能力,缓解热应激,降低夏季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
4.保证畜禽饮水安全。尽量饮用自来水;凡被污染的水不可直接作为畜禽饮用水。对于牛羊等可放牧畜禽,注意不在被洪水淹没的草地上放牧,并要求放牧前充分饮水,防止饮用被污染水。
5.加强种畜禽的饲养。适时引进良种恢复产能。种畜禽是灾后生产自救的基础,为此要及时观察保护母畜,对怀孕母畜必须时注射安定保胎的药物,对已流产的母畜要增加营养,及时配种,并加强对仔畜、幼禽的保育工作。同时,水灾后不宜立即补栏,要观察了解本场及周围畜禽养殖的健康状况一切正常后,方可考虑引种补栏,引种应从证照齐全、生产管理水平较高和售后服务较好的种畜禽场引进,并要取得检疫合格证等相关证件。
6.加强灾后动物防疫。洪水灾害使病原体大量扩散,疫病极易流行。因此,必须抓好防疫工作。根据本地畜禽疫病流行情况,突出防疫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灾后免疫注射工作。对重大疫病实施紧急免疫,要确保免疫密度,提高免疫保护水平。
7.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抓好畜禽及其他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收集的病死或溺死畜禽尸体及死鼠等动物尸体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在远离养殖场、村庄及水源的地方,挖深2米以上的深坑,把病死动物的尸体及其污染物放入坑内,浇洒柴油或汽油进行焚烧,焚烧结束撒上生石灰,再用厚土压埋;或者将收集的病死或溺死畜禽尸体送到无害化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8.切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殖人员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保护,要穿戴防护服(鞋、帽)和养成勤洗手习惯,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畜禽,特别是发现伤口要及时处理,感觉不适时要及时医治,防止感染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