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关于印发《斑竹园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2022-01-03 15:23来源:金寨县斑竹园镇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村(街道)、镇直各单位:

   现将《斑竹园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斑竹园镇人民政府

2021年4月7日

 

 

 

斑竹园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我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灾难的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工作,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在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以救援受伤人员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人员为首要任务,最大限程度地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应急委的领导下,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指挥、协调全镇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各村组和镇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服从上级政府预案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调度。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服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4)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发生自然灾害时,镇人民政府应逐级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各职能部门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应抄报上级主管部门,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应服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二、适用范围

境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需要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或提供衣、食、住、医等基本生活救助时,倒房重建等相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等适用本预案)。

三、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斑竹园镇位于大别山北麓,鄂皖结合部,金寨县西北边陲,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与本县果子园镇、吴家店镇、斑竹园镇镇、南溪镇及湖北省麻城县毗邻和接壤。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50米,总面积148.1平方千米,共辖9个行政村1个街道,1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51人。耕地14000亩(其中:水田12000亩、旱地2000亩),山林面积15.6万亩。

2.河流分布情况:斑竹园镇属高山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交错,地形复杂,风景别致。境内无大型河流,全镇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3条,分别是竹根河及其支流南流河、油榨河等,属淮河水系。

竹根河为史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皖鄂交界的献旗岭,向北经西庄、吴家店、斑竹园,至黄泥庄后汇入史河,全长40.8km,流域面积391 km2,涉及金寨县吴家店、果子园、斑竹园、南溪四个镇镇。竹根河流域斑竹园镇境内主要支流有南流河、油榨河等,均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较大,洪水次数频繁,洪水历时短,流速大。境内有板厂、徐家山、斑竹园、桥口等4座小型水库。威胁斑竹园集镇及长岭关、沙堰、漆店、街道、桥口、王氏祠、小河等地,900多亩良田。

本辖区内工厂数量及分布情况:本镇有百益天成机械有限公司、展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及豪峰石材厂均在我镇桥口村境内,处于地势平坦地区。

四、灾害隐患风险分析

河流现状:一是对竹根河河道治理,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延缓产汇流时间,尽量减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淤积下游河道。二是拓宽河床、疏通河道和浆砌石护堤。到目前为止,竹根河河堤累计砌岸1000余米。三是改善了应急山洪的交通条件,完善了通讯设施。镇村主要公路60千米,基本上做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全镇各村组移动通讯覆盖了全镇95%以上的地区。四是依法划定了河道界线。禁止在河道采沙、取石,有效的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五是除险加固了斑竹园、板厂、徐家山、桥口四座小型水库。提高了防洪能力。

五、指挥机构和工作职责

1.指挥机构

镇政府成立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由镇长或分管领导担任,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于应急管理所。

各村(街道)应成立相应的救灾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负责本区域内较大灾情和镇政府决定的其它特殊启动事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工作。

2.工作职责

在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及现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救灾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党政办:负责协调有关救灾物资。

应急管理所:负责灾情统计上报,应急会议安排,履行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办公室相应职责。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评估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为救援行动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六、 应急准备

1、应急安置和医疗卫生场所准备

1)应急安置点在镇康养中心、各村安置采取就近原则。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农户安置户不超过二户。

2)做好灾区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认真制定灾害发生情况下的调用方案,一旦灾情发生,镇中心卫生院应迅速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组建灾区临时医疗所,抢救、转运、医治伤病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安全等;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救灾物资准备

1)、有关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和救灾应急实际需要储备适量的救灾物资,并建立紧急情况下救灾物资采购和调运制度。

2)、镇应急所及民政部门负责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适当储备包括灾民生活所必需的救灾帐篷、衣被等在内的救灾应急物资。

3)、水利部门负责储备抗洪、排涝所需设备和物资。

4)、后勤部门应建立救灾应急所需的方便食品、饮用水、粮食和副食品等救灾物资采购供应机制。

5)、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储备、采购所急需的药品、疫苗和医疗器械等。

3、宣传、培训和演练

1)开展村(街道)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镇应急管理所负责组织各村(街道)两委干部的业务培训。

3)自然灾害多发村,每年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主管部门根据各灾害种类的特点参与或自行组织培训和演习。

七、预警信息

1、根据县预警信息镇灾害信息员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各村(街道)灾害信息员发布预警预报。

2、根据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镇指挥部提出灾情评估意见,应对灾情。

3、根据灾害预警信息发出后,域内涉险人员按方案转移。

八、人员转移及路线

斑竹园镇灾害应急指挥部下属的转移组接到转移指令后,负责指导各村转移组做好本村转移安置工作。各村应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⑴确定危险区内的居民为需要转移的人员。

⑵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⑶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灾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灾情期间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⑷制作《自然灾害应急明白卡》和警示牌

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

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如下图。

 

 

 

 

 

 

 

九、灾情报送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

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人员、农作物、房屋等受损情况)、后果、救灾工作和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及灾区存在的困难等。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灾情初报。各村、街道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立即向镇应急管理所报告初步情况,镇应急管理所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1小时向镇政府、区应急管理局报告。

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村、街道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各村(街道)每天8:30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内的灾情向镇应急管理所上报。镇应急管理所每天9时之前向区应急管理局上报。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灾情核报。各村(街道)在灾情稳定后,应在1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镇应急管理所报告。镇应急管理所在接到报告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上报区应急管理局

3)灾情核定

镇应急管理所协调农业、水利、国土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4)台账管理

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倒塌房屋台账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十、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灾后救助

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及时发放救灾款物。

2.恢复重建

如有需要重建倒房,组织相关部门审批建房。

十一、附则

1.预案解释

2.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