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汤家汇镇红色革命遗址——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
主题:坚定信念
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遗址。它于清朝乾隆年间建成,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一进三幢格局,共6院26间。
首先,考考大家的眼力辨认一下祠堂大门两边的标语。左边是“配合中央苏区红军行动,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这是李立三当时提出的左倾盲动路线),右边是:“全体工农兵武装起来,拥护皖西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1933年4月在接善寺召开的),落款画的是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的图案。等一下进去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写着红军标语“打倒蒋介石,我们有饭吃!”。这里分两部分展示,第一部分是共青团的发展史,第二部分是红军医院的发展史。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第一展厅,介绍了共青团的基本情况,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最早是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后来,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简称“少共”。
金寨境内最早加入共青团的就是革命文学家蒋光慈,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到上海第三国际主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由团转党。
(二厅)这里展示的是从共青团中成长的将军和省军级干部。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红军—郝毅,他如今依然健在,快一百岁了,在广西干休所,他是我们县白塔畈人。15岁参加红军,长征前受重伤,拄着拐杖用“三条腿”三过雪山草地。退休后,他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常常是上午在医院打吊水,下午送传统教育进课堂,带病坚持给青少年和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另外,他还跑遍13个县的数百个村,资助过68名贫困学生,把平时省吃俭用的11万2千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这里展示的是共青团所属基层组织,一般分儿童团、少先队,后来又成立少共国际团。儿童团年龄一般在8-15岁,少先队在15-20岁,1930年6月,鄂豫皖苏区共有儿童团员7万人,少先队员3.6万人。少共国际团怎么成立的呢?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川陕,留下了340多名无家可归的红军子女,在游击队的掩护下,辗转于县东南山区,1934年初,徐海东率红25军回到商城,将这300多名儿童组成一支小红军,为继承“少共国际师”的传统,命名为“少共国际团”。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个儿童团大队长小英雄杜志强的故事,杜志强的父亲杜昌甫人称“杜老虎”,是二路游击师的师长。杜
志强12岁的时候就带领儿童团站岗放哨,侦查敌情,为政府送信。因为他对金寨、商城一带地形十分熟悉,帮助游击队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任务。杜昌甫的名声很大,敌人非常害怕他,于是就抓了杜志强,妄图以父子之情来软化杜昌甫。这天,北风呼啸,漫天雪飘。残暴的敌人只让杜志强穿着单衣,光着脚走在雪地上。杜昌甫和游击队就隐蔽在山上。敌人想要引诱游击队进入他们的圈套,就威逼杜志强喊话。杜志强知道,只要游击队一出现,就会被敌人一网打尽。他咬紧牙关,闭嘴不喊。于是敌人就用枪托打他,用皮带抽他。杜志强强忍着疼痛,拼命地挣脱敌人的捆绑,冲上山顶,大声喊道:“爹,你们千万不要下山,白狗子想骗你!”敌人气急败坏,残忍地割掉杜志强的双耳,小志强疼得在雪地里直打滚,残暴的敌人还不解气,又对着杜志强的胸口开了一枪。血,渐渐染红了杜志强的单衣,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晚上,杜昌甫和战友们来到杜志强的遗体旁,杜昌甫颤抖地抚摸着儿子冰冷的尸体,悲痛欲绝:“你是爹的好儿子,是革命的好后代!”小小年纪的杜志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啊,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游击队,硬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游击队的安全,杜志强就是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金寨儿女之一。
(三厅)为了保障鄂豫皖红军部队拥有连续作战的能力,组建了红军医院,救治红军伤病员。最早是1929年5月在斑竹园的界板冲创办了豫东南红军医院。后来在豫东南红军医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红1军医院,有医务人员300多人,此后各师
团也成立了红军医院,有红军前方医院、后方医院、各地方医院也逐步建立。为了培养医务人员还举办了中医训练班,6个月毕业后充实到各医院工作。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组建了金刚台红军医院,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医生就是妇女排里仅有几个曾做过护理工作的女同志,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照顾伤病员。伤员就分住在金刚台的蝙蝠洞、穿山洞、水帘洞等几个红军洞里。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医疗器械只有一把普通镊子、一把止血钳和一把竹制的夹敷料的夹子。药品也仅限于少量的红、紫药水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撕被单当绷带,扯被絮作药棉。开刀没有什么条件,深山大树下就是手术房,较平坦的地方垒上几块石板就成了手术床。手术工具也很简陋,有时用的是剃头的刀子或锯木头的锯子,针是用伞骨做的,镊子是用竹子做的。当时像阿司匹林这样的药品非常紧缺,只能留给重伤员用,一般伤员受伤的话就用茶水或盐水洗伤口,再数上绿青苔,或把南瓜瓤捣碎后作为敷料数在伤口上,起到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
这里有一副油画,通过这副油画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医疗条件有多么的艰苦。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红军的好女儿——王明玉的故事,王明玉是汤汇本地人,16岁成为红军护士。1932年冬天,一路游击师在登上抱儿山顶峰时突然遭到几倍敌人的包围,全师面临覆灭的危险。战士们又饿又累,倒在雪地里一动也不能动了。眼看不是冻死也是饿死。怎么办?师长决定寻找机会,下山向东突围。这时王明玉拖着极度疲惫
的身子,把昏睡的同志一个一个叫醒,艰难的向山下摸去。说是摸,其实就是滚着、爬着,来到了半山腰。天亮了,他们突围到山中一个村子里,这时敌人又追了过来,王明玉恳求师长带领能走动的同志转移,自己掩护不能走动的同志就近隐蔽。王明玉弱小的身躯,跌倒了又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样将20多位不能走动的同志一个一个的背到树林深处隐蔽起来。当她回村去取药包时,不幸落入敌手。敌人看王明玉背着药包,知道她是红军医生,便严刑拷打她,逼她说出伤员的下落,她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敌人没有办法,就采用更毒辣的手段,将王明玉推到在雪地里,用皮鞭狠狠地抽打,一鞭、两鞭、三鞭……可怜王明玉一身单薄的破衣服,一会儿被打成了碎片,鲜血随着敌人的鞭梢,甩在雪地上,染红了一大片。后来看硬的不行,敌人又用糖衣炮弹诱惑她,但是王明玉始终不为所动,气得敌人直喊要活埋她,但她毫不畏惧,理了理头发,扯了扯被打得稀烂的衣服,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便昂首阔步,纵身跳进了坑里,为革命,为人民,为战友,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王明玉我们的好护士,红军的好战士,党的好女儿。牺牲后有人为她做了首诗:心灵手巧一枝花,一颗红心为大家。火线奋身救战友,置生于外红军夸。
【点评】通过参观和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在金寨地区不管是共青团、医务工作者还是红军战士,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他们天天穿破衣、钻山林、藏石洞、吃野菜、啃树皮,甚至是忍饥挨饿,但是,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糖衣
炮弹时他们又是那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因而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是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为了革命,人们忘记了生死,抛却了亲情,有的甚至不惜牺牲全家的生命。以王明玉和父子英雄杜吕甫、杜志强为代表的金寨儿女们,用巨大的牺牲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这,让我想到了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人民警察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因为警察已成为和平年代流血最多、牺牲最大的职业群体,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大量报道对这一赞颂进行了诠释,比如:有消防队员在救一名小女孩时坠楼,用自己的身体当“保护垫”让小女孩得以生还,而自己英勇牺牲:有民警与歹徒搏斗,身中16刀壮烈牺牲;有民警连续工作七昼夜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还有民警跳进冰河救出孩子,自己却体力不支滑向了刺骨的冰洞……这些牺牲在各个岗位的公安干警,用自己的火热青春和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壮丽篇章!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民警察形象!
“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和平年代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也正是人民警察用这种牺牲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树立了党和国家的形象,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积极传承、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让金色盾牌、闪亮警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