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件】关于印发《金寨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3-03-31 09:53来源:金寨县流波䃥镇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乡镇党委、政府,天堂寨旅游扶贫实验区,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工委、管委,金寨技师学院(职业学校),县直各单位:

现将《金寨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金寨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3月31日

 

 

 

金寨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乡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聚焦“两缩小、两确保”,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提升。根据中央、省、市和县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要点。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紧盯一个聚焦。聚焦脱贫户、监测户,深入推进网格化监测,健全部门筛查预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优化监测方式,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采取集中排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开展帮扶,对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全面实施脱贫户分类帮扶和分类施策,压实帮扶责任,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落实两项整改。对标对表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回头看”和全省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主动认领、深挖根源、由点及面,坚决落实整改要求,传导压实整改责任,逐项研究制定分解整改措施,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确保反馈问题改全面、改彻底。

(三)抓好三类扶持。持续抓好脱贫人口增收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低收入人口救助扶持。推深做实“投入促、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光伏助、消费帮、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十项增收举措,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积极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配套产业基地、就业车间的带动作用,帮助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坚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有效应对因疫情灾情等非人为因素给低收入人口带来的返贫致贫风险隐患。

(四)坚持四项机制。持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基本医疗待遇保障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机制、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不断巩固提升“三保障一安全”水平,坚持季度常态化排查,精准掌握相关情况,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消除问题隐患。

(五)用好五支力量。抓好联系帮扶。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工作体系,因需适时调整完善县级领导帮扶联系乡镇和联系村,明确县四个班子成员、每月开展到乡村调研、推动工作时间1周以上,统筹协调解决联系乡镇或联系村急难愁盼问题。抓好定点帮扶,继续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帮扶单位要及时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每年要为联系村办1件以上实事,帮扶干部实行一般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按月走访,脱贫稳定户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予以持续关注。要积极配合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开展好帮扶工作,扛起主体责任,按照本地所需、帮扶单位所能,主动争取省市帮扶单位支持,提升定点帮扶工作精准性有效性。抓好驻村帮扶,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培训教育管理,确保每名驻村干部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2天。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职责,强化值班值守,加大对脱贫户、监测户和预警重点户走访,全力配合村两委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抓好县域结对帮扶,积极与帮扶县庐江县对接,扎实推动县域结对各项工作有序正常开展。严格落实庐江县帮扶资金使用和管理,精准谋划实施好帮扶项目。继续开展双方人才交流挂职活动,进一步强化劳务协作,扎实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帮扶就业转移工作。积极主动对接帮扶县引导社会各界赴我县开展认领认捐、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各项爱心活动。抓好社会帮扶,广泛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等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织号召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动员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慈善捐赠等形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二、切实增强脱贫群众产业就业增收能力

(一)强化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围绕“两环两带两湖”产业布局,以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等产业为主导,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60%,聚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施脱贫户、监测户分类到户产业奖补政策,因地制宜做好优新“土特产”文章。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和带动效益,科学合理确定带动形式和受益方式,不断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长效机制。

(二)强化旅游电商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房、老宅、县级文保单位,建设具有金寨特色的精品民宿。深入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继续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纵深推进消费帮扶行动,抓实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继续做好存量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市场化运营等工作及合肥地铁“消费帮扶专列”巩固提升项目。

(三)强化庭院经济发展。突出市场化、特色化、生态化、规范化,从特色种养、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入手,大力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微果园、微花园、微药园、微茶园等庭院经济模式,着力打造农民群众稳定增收新引擎。

(四)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坚持稳字当头,多渠道拓展就业,保持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规模总体稳定。聚焦多渠道稳岗就业,加强稳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劳务协作对接服务,及时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和县内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强全县15个就业帮扶车间管理,落实“双向”奖补、“一扶四帮”、政府采购就业帮扶车间产品等扶持措施。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严格落实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全县村级公益性岗位稳定在1.25万个以上。持续推进“2+N”“春风行动”等常态化招聘活动,加强劳务协作和开发,积极搭建用工对接平台。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积极推荐适合人员参加“创业江淮·未来新徽商”乡村振兴特训营。

三、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加强乡村“双基”建设。加快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实现有条件有需求村庄应编尽编。继续加大农村“双基”建设力度,优化农村交通运输环境,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体制改革,确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以上。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户。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优化师资力量配置,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整合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办养老机构托管运营监管,提升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能力。扎实推进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创建,有效增加老年助餐、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等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二)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高质量完成2000户改厕任务。统筹改厕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和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6%以上。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加强垃圾收集转运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完成4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新建10个省级中心村、20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评选文明村庄50个,创建“美丽庭院”200户。

(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创争”行动,积极创建“明星村”“示范乡(镇)”。持续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促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提质增效。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党建+信访”工作机制,推动信访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电信诈骗和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抓好乡风文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阵地,用好金寨红色资源,呼应群众需求,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红色基因传承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办好乡村春晚、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实施城市温度提升工程,推动城乡文明全域创建。依托“振风超市”“红黑榜”评比,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动移风易俗。

四、全面强化支撑保障

(一)强化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县本级财政收入增量部分用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总额不低于上一年,统筹涉农资金5亿元用于特色产业链式发展,鼓励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优化资金分配,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度重点任务调整分配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分配财政衔接资金。优化资金使用,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资金需求。加强衔接资金项目抽查、核查、检查,把衔接资金真正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资金支出进度除达到考核要求外,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支出进度4月、6月、9月份别不得低于30%、50%、75%。

(二)强化项目谋划建设和运营管护。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谋划设计,严格项目入库论证,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把关。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衔接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资产,做到程序规范、管理有序。衔接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比照扶贫项目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及时纳入“三资平台”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标准化、清单化管护机制。动态摸排闲置低效资产底数,谨慎开展资产处置,及时规范开展收益分配。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规范收益分配,开展综合利用,确保光伏扶贫电站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三)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组织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精准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农技农机服务、文化旅游、文艺骨干等领域“能工巧匠”,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00名,培训高素质农民300人、电商人才1000人次。继续实施“特派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社工专业人才。完善乡贤联谊组织,构建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四)强化金融支持。继续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规范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及时防范贷款逾期风险。积极开展“富农产业贷”试点,用好用活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政策。持续落实“防贫保”综合保险。

(五)强化数字赋能提效。利用省防返贫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共享和分析运用,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将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落实推广防返贫监测一码申报、巩固脱贫成果帮扶码等业务。坚持每季度开展数据清洗,确保信息系统数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六)强化考核调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严明真抓实干的规则规矩,发挥考核奖惩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到部门到乡镇到村到人的实绩考核机制,让乡镇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解难题、办实事。坚持每月制定下发重点工作提示单,帮助乡镇村和县直有关单位把握工作侧重点,推进工作落实。建立每季度督查暗访机制、每月工作调度会议机制和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例会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成效。

(七)强化氛围营造。注重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宣传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落实和典型经验,积极参加省里组织开展的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征集、特色乡村纪录片拍摄等宣传活动,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切实讲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寨故事”。加强乡村振兴领域舆论宣传引导,妥善做好各类舆情应对处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