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寨县立足县情,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塑造为重心,创新举措,持续推进,实现了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建成了一批具有特色产业、生态宜居、养生度假、红色旅游、民俗体验等功能的和美乡村,在金寨大地铺展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宜居宜业的乡村新画卷。截至2023年底,全县已建成和美乡村中心村202个(省级中心村168个,县级自主建设中心村34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402个,22个乡镇政府驻地“两治理一加强”全覆盖。4个村获批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国家级宜居村庄4个,省级16个,花石乡大湾村、油坊店乡面冲村、桃岭乡高湾村、铁冲乡高畈村、双河镇大畈村5个村已通过省级认定。先后荣获2019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2021年获国务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连续7年获得“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梅山镇小南京村、油坊店乡西莲村、油坊店乡面冲村、花石乡大湾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青山镇尧塘村等23个行政村荣获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
一、2023年和美乡村建设情况
(一)高标准启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抓手,印发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包保联系等四项推进机制。县政府编制印发花石乡大湾村、油坊店乡面冲村、南溪镇丁埠村、燕子河镇龙马村4个精品示范村创建方案和建设规划,围绕“五大行动”共谋划建设项目103个,投资规模3.23亿元,其中2023年已建成项目22个,投资规模5750万元。
(二)高颜值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一是高质量完成2022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投入专项资金2633.5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1019.5万元,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10个中心村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2750人,约占行政村常住比例的37.54%,建设各类污水处理设施21处,铺设污水管网1.4万米,开展庭院环境整治566户,新修或改建道路10817米,河沟渠塘疏浚清淤55处,安装更新路灯299盏,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2639平方米,新(改)建为民服务中心2654平方米,打造公共活动空间32处,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均达100%。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继花石乡大湾村、油坊店乡面冲村等景区中心村之后,又涌现了吴家店镇长源、铁冲乡张湾等一批新的亮点村,成为旅游打卡热点。二是加快建设2023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已投入专项资金2500万元,主要用于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目前,已完成整体建设进度90%以上。
(三)高效率推进美丽宜居自然村建设。今年以来,县政府投入6060万元资金,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以“五清一改”“三大革命”为主要建设内容,强基础、补短板,新建成美丽宜居自然村庄202个,同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现已全部通过县级验收和市级认定。共打造“五小园”2206处,带动4679名本地群众务工直接增收2105万元。评选白塔畈镇楼冲村吴园、铁冲乡高畈村小寨等10个“十佳”自然村庄。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金寨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县委农办印发了《关于成立“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推进小组的通知》和《贯彻落实“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金寨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了我县“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各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均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组建了专抓队伍,形成了县乡村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高质量完成全省第一批4个精品示范村(花石乡大湾、南溪镇丁埠、燕子河镇龙马、油坊店乡面冲)创建工作,明确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帮扶一个精品示范村创建,确定指导规划设计、策划项目建设、组织部门支持、招引社会投资、加强督查检查五大工作任务。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涧10月份以来,已经5次深入龙马村调研指导,到中科大汇报,围绕交通连线、流域治理和高端民宿谋划了3个超6000万元的项目。2023年县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和美乡村建设各类现场会、推进会6次,组织有关乡镇、单位到浙江、黄山等先进地区学习5次,9月16日还组织全县乡村干部参加“强基赋能”周末训练营,邀请省农业农村厅领导专题培训“千万工程”。
(二)坚持要素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8168亿元,同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超2亿元,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和美乡村建设真金白银投入。2024年,县级财政继续加大保障力度,优先支持“千万工程”资金需求,已统筹各项涉农资金2.3亿元,用于4个精品示范村创建、10个新建省级中心村、10个已建省级中心村改造提升、20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整治和农村户改厕等。县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优先保障“千万工程”的用地需求。
(三)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新编全县23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212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采用用途留白,预留的机动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用地需求。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和项目用地。注重保护原生态乡村风貌,编制一般农房建设指引图集,强化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加强乡村建设技术培训,编印《金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风貌管控引导图例》,强化规划设计引领,避免盲目建设和“千村一面”,提升和美乡村建设品位。切实做好乡村建设风貌管控工作,与县规划中心密切配合,县直8个职能部门包保23个乡镇,落实村镇规划管理与风貌管控包保责任制,认真履行对各乡镇每季度巡查职责。
(四)坚持统筹结合。产业发力。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发力,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康养民宿等新业态,激活“美丽经济”。以村创福公司为依托,大力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光伏“1+N”模式,全县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旅游富县”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品位不断提升,人气不断集聚,涌现了一批经营主体、行业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和致富的新增长点,形成了一批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集群,通过“中国红岭公路”串珠连线成片。2023年我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4万人次,综合收入26.47亿元。精神提升。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提升美丽乡村人文环境。创新“6+X”乡村治理新模式,健全村级“一约四会”,推行振风超市“积分券”兑换激励,大力组织开展培育好家风、传承红色基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红黑榜”等各类评比活动,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2023年评比红榜36167 户、黑榜 1102户,发放积分券价值365万元。文化赋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按照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分类推进,打造特质化、个性化和美乡村。花石乡大湾村汪家老屋中心村充分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旧址和六安六区十四乡旧址等红色资源,建设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大力发展茶旅融合,大湾茶旅线路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大湾村景点入选全国“乡村是座博物馆”旅游精品线路。吴家店镇长源村徐坳中心村作为安徽省传统村落,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因地制宜打造“五小园”127处,牛栏书屋1处,各类农耕文化节点5处。古碑镇司马村大塘中心村深入挖掘非遗传承丝弦锣鼓文化、宋家祠堂民俗文化,组建乡贤文化队1支,整理当家塘2口,乡村的“颜值”与“内涵”全面提升。
(五)坚持建管并重。先后出台《金寨县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实施办法》《“六净一规范”方案》等长效管护文件,建立健全农村厕所“一站两队”和智能化信息平台长效管护体系。全县共开发村庄保洁员、公厕保洁员、设施维护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6941个,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日常工作,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已初步建立。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农村重点人群“411”改厕长效管护机制,对改厕户中留守老人户、无劳动能力户、老弱病残户和脱贫不稳定户每月开展1次巡查,每2个月开展1次清掏服务,目前已落实741名乡村干部对2122户重点群体进行包保,共上门服务6399次,开展报抽报修服务538次,帮助解决问题373个,切实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同时加强经验总结宣传,《智能化管护让改厕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变化,让老人庆幸自己搬回村子住》分别被《农民日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刊登。
(六)坚持群众主体。一是建立宣传发动机制。尊重农民的意愿,深入做好政策宣传、组织发动、资金配套、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等工作,建不建、什么时候建、怎么建等决策权交给群众,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包办代替,让群众站在前台,提高群众的知晓度。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创新“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机制,组建理事会和乡贤会,健全议事制度和章程,规范议事程序和方式,全县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全部由村创福公司牵头,组织当地群众自建自管。如果子园乡白果村白果中心村利用原有公屋,稍加修缮后用作中心村“拉呱服务站”,村“两委”每个月都会在“拉呱”服务站召开板凳会,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宣传各项惠民政策,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广泛组织群众议事。白塔畈镇、斑竹园镇、麻埠镇等在自然村庄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长效管护资金管理办法,动员常住户自愿认捐,用于村庄长效管护。三是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制定财政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推行群众自愿、自建、自管、自用和财政奖补的“四自一补”的新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油坊店乡油店村河口中心村通过开展花卉盆栽认领活动,打造美丽庭院,实现一户一景,该活动开展以来,共有42户认领82盆,认领费用1380元用于村庄长效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