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背景:金寨县义务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但城乡、校际间仍存在教育质量差异,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此次以系统性改革为抓手,通过精准施策推动金寨县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据: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皖教督〔2018〕8号)等文件精神及规定,结合金寨县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及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意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距;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增强群众教育获得感。
总体考虑: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以师资均衡为核心,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以教育质量为导向,推进“双减”和五育融合;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对照国家和省级评估标准,分析县域内教育资源分布、师资缺口、特殊群体教育需求等现状。由金寨县教育局牵头起草《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4年12月25日,组织召开座谈会,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规划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编办等相关部门对上述方案开展论证与修改。2025年1月22日至2月21日,经论证后的方案,在金寨县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县教育局结合相关部门和群众反馈意见进行建议,3月12日,形成《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报县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按照审查结果进行修改。3月31日,经金寨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自2025年4月8日起实施。
四、工作目标
1.硬件达标:消除“大校额”(小学≤2000人,初中≤2500人)和“大班额”(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生均教学用房、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全面达标。
2.师资均衡:教师持证率100%,骨干教师比例达标(小学每百名学生≥1人);教师年交流比例≥10%,骨干教师占比≥20%。
3.质量提升:初中三年巩固率≥98%,学生学业水平达国家监测Ⅲ级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7%,随迁子女公办就读比例≥85%。
4.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五、主要内容
任务 |
举措 |
具体内容 |
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
1.优化学校布局 |
根据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科学规划学校布点,重点缓解城区入学压力,新建、扩建配套学校,严控学校规模。 |
2.落实标准化建设 |
按《安徽省办学基本标准》,补齐薄弱校短板,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2000元、初中≥2500元)、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每百生≥2.3间)等达标,每12个班配备音乐(≥96㎡)、美术(≥90㎡)专用教室。 |
|
3.完善教育信息化 |
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皖教云”,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差异化教学,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 |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1.配齐师资 |
按编制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确保高学历教师比例(小学每百生≥4.2人、初中≥5.3人),体育、艺术教师配备达标(每百生≥0.9人)。 |
2.推动管理改革 |
深化“县管校聘”,统筹编制分配,推动优秀教师城乡流动(年交流比例≥10%),骨干教师优先支援农村。 |
|
3.提高教师素质 |
落实“国培计划”,确保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100%,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实施学历提升计划。 |
|
4.完善教师待遇保障 |
健全工资长效联动机制,保障教师工资不低于本县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 |
|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
1.规范办学 |
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免试”,民办校招生计划受控,省级示范高中85%名额定向分配到农村初中。 |
2.落实“幸福评价”体系 |
委托第三方开发本土化评价模型,从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多维度评估学生成长,替代传统单一成绩评价。 |
|
3.落实“五大行动” |
德育铸魂,推进“红苗工程”,加强红色教育;智育提质,深化课程改革,巩固“双减”成果;体教融合,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常态化开展县校体育竞赛;美育熏陶,全员参与艺术展演,掌握至少1项艺术技能;劳动育人,开足劳动课程,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 |
|
四、加强特殊群众受教育保障 |
1.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教育 |
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不低于85%。 |
2.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
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家校社”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 |
|
3.保障残疾儿童教育 |
落实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以随班就读为重点,以送教上门为重要补充的“三残”儿童入学保障体系,确保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 |
|
五、加强财政经费保障 |
1.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
确保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
2.强化教育资助和帮扶 |
完善帮扶制度,完善联控联保机制、动态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
|
六、加强教育要素兜底保障 |
1.重视校园安全 |
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抓好消防防火、道路交通、心理健康、食品安全、安防建设、防溺水、防电信诈骗、防校园欺凌等工作。 |
2.提高社会认可度 |
组织开展教育改革成效问卷调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社会认可度。 |
六、创新举措
1.“幸福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开发本土化评价模型,打破传统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五育融合“五大行动”:突出红色教育(“红苗工程”)、体教融合(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劳动育人等。
3.教师管理改革:推行“县管校聘”,骨干教师流动倾斜农村,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4.信息化赋能教育: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差异化教学。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县政府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责任清单。
2.资金保障:财政优先支持教育,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3.监督机制:分阶段督导(县级自评→市级复评→省级验收→国家认定),动态监测整改。
4.技术支持:电力、通信部门保障校园网络和电力稳定。
下一步工作:
1.分阶段推进:2024年启动宣传动员,2025年完成摸排整改,2026年迎接国家认定。
2.重点攻坚:加快城区学校扩容,严控“大班额”;强化教师交流激励,优化农村信息化资源供给;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八、解读机关信息
解读单位:金寨县教育局
解读人:督导室胡庆菊
咨询电话:0564-7065331
地址:金寨县梅山镇新河南路县教育局